那种赞美,说她们比画上的“双艳”还美,因此这幅画对她具有特别的意义,小螺就把《双艳图》带着逃离了京城,到江南来寻找她原来的女主人薛宝琴,她应该先遇到了柳湘莲。柳湘莲参与“月派”的武装起事,失败以后,隐姓埋名、流落江湖。小螺盘缠用尽,不得已到庙会上去售卖这幅画,被柳湘莲发现,柳湘莲十分欣赏这幅画,却没有银子能买,恰巧薛蝌和宝琴也到那庙会,薛蝌和柳湘莲原来认识,小螺和宝琴互相认出,大家惊呼热衷肠,携画同到私密僻静处畅叙别后种种,算起来,“一别西风又一年”,在曹雪芹笔下,东风都是代表来摧残四大家族的一种力量,西风则喻“月派”,那么现在是东风已经压倒了西风,西风已经销声匿迹了,经历一年的劫难,他们主仆朋友终于重逢。那么这幅《双艳图》就促进了薛宝琴和柳湘莲的结合。薛宝琴和柳湘莲的结合固然有甜蜜的一面,但柳是通缉犯,琴与罪家沾边,他们那以后也只能东躲西藏过一种不安定的流亡生活,薛宝琴到头来也还是属于太虚幻境薄命司册子里的一钗。这些内容应该都在曹雪芹写出的第一百回至一百零八回里呈现。

第十三章 第一百回至第一百零八回之谜[3]《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

《金陵十二钗副册》探佚完了。第五回里写到的太虚幻境薄命司里面,除了正册、副册以外,还明确写出有又副册,那么《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面究竟都有谁?肯定有晴雯,有袭人,曹雪芹在第五回里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却通过册页上的图画、判词交代了。除了她们俩,还有谁?请期待我下一讲。《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晴雯,第二位是袭人,这是大家的共识。册页上关于她们的图画和判词大家很熟悉,我就不描述引用了。

《正册》《副册》里收的都是女性主子,《又副册》开始收入丫头。晴雯排第一,意味深长。

贾府丫头的出身来历是不一样的。贾府丫头的来源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家生家养。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府、荣国府从宁国公、荣国公开始往下传,已经百年了。一开始他们家里就有很多仆人,有男仆,有女仆。男仆、女仆在主人的撮使下互相婚配,就生下了后代。生下的男孩,长大以后,又成为贾家的男仆,女孩就成为贾家的丫头,世代为奴。这是贾府丫头的第一个来源,是最大的来源。书里面所写的丫头,多数都是这种来源。

像贾母身边的一号大丫头鸳鸯,就是家生家养的丫头。贾赦逼婚,非要鸳鸯嫁给他,给他当小老婆,鸳鸯不干,贾赦就动用她的兄嫂来劝说。鸳鸯哥哥金文翔和嫂子,都是荣国府里的奴仆,哥哥负责贾母院的采买事项,嫂子负责贾母院的浆洗活计。鸳鸯很刚烈,她嫂子跑来劝她,被她痛骂了一顿。于是贾赦就决定把她父母找来,让她父母来包办这件事情。书里就交代了,她的父亲在哪呢?不在京城,不在荣国府,在哪儿?在老宅。荣国府的老宅在金陵,就是南京,那里有若干仆人负责看守老宅,鸳鸯的父母就在其中。贾赦让贾琏把鸳鸯的父母给找来,贾琏就跟贾赦汇报,说她父亲已经痰迷心窍活不长了,虽然没死,可是南京那边烧埋银子都已经发下去了;她母亲呢,是个聋子,你把她找到北京来也没用。贾赦听了气得要命,但是也无可奈何。

另一种来源,是百姓的女儿。有的平民百姓,家里穷得没饭吃,只好卖儿卖女,有的就把女儿卖到贾府当丫头。袭人就是这样的来历。书里故事正式展开以后,写到过节的时候,她还能够回家探亲;她父亲没了,但是她母亲还在,哥哥还在,家里的经济情况已有好转,因此她母亲和哥哥一度考虑把她再赎回家来,当然,袭人自己并不愿意离开荣国府,尤其舍不得离开贾宝玉,而贾宝玉在小厮焙茗引领下,偷偷来到袭人家,袭人母亲、哥哥见到她和宝玉竟是那么亲密无间,也就理解袭人为什么跟他们说“至死也不回去”了;后来袭人母亲去世了,府里还准许她很风光地去奔丧。从书里描写来看,平儿最早也应该是从平民百姓那里买来的丫头,当然,应该是王家买的,王熙凤出嫁时,把她当做陪送,跟着王熙凤到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