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睡得安稳,甚至不知裴彧昨夜出去过,听闻那声响,眼眸轻动。
一切都提前了太多。
与前世不同的是,今生丽妃去得更早,康王之乱也平定得更快,平宣帝的死亡也随之加速,时至今日,已经算久的了。
帝王驾崩,于任何朝代都是大事。如今宫中没有中宫皇后,没有得力的妃嫔,一切又继续落到明蕴之手上。她不敢懈怠,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出岔子,给人以话柄。
谁知她在后头规规矩矩,一切按照着礼仪规制处理丧事之时,前朝的事却闹到了她耳中。
此事,倒的确与她有关。
她是太子妃不错,可明家罪行已于数月前公之于众,为天下人所唾弃。就连她那亲爹,都已经在今年秋日于午门处斩。
只是那时,她与裴彧在护国寺之中,外头的声音扰不到她罢了。
后来随着裴彧回宫,旁人也只会觉得是太子殿下情深意重,不弃这个罪臣之女而已。但现在情形已经不同了,裴彧登基,第一件事便是封了明氏女为皇后罪臣之女为后,当真是闻所未闻!
朝中一些老学究们不依,雪花般的折子送入了养心殿,又被扔了出来,气得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臣当场厥倒在朝堂之上。
他直言明氏女德不配位,陛下宽仁,念及从前夫妻恩情,饶她不死,为妃尚可。为一国之后,万万不能!
他领着数位朝臣,以辞官做胁。
谁知他们的陛下竟点头,恩准了辞官之请!
那几个老臣被高高架起,如今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进退两难,朝中僵持着。
明蕴之知晓此事时,已经是这等局面了。
平心而论,她理解那些老臣的想法。总归裴彧在她面前许诺过,此生只她一人,她也愿意相信裴彧。这种情况下,这皇后之位其实没那么要紧,并无什么差别。纵使裴彧对此有执念,定要将她扶上后位,也大可以再等几年,待明家之事风头过去再说,而不是在刚登基,朝中还在动荡之事与朝臣来硬的。
她还记得前世裴彧登基不久,北凉便趁虚而入,出兵之事。
如今正是冬日,大雪绵绵,北凉或许无暇出兵,但等到来年春日,冰雪尽消,指不定还有一场战事。
裴彧在此时寒了老臣之心,怕是不好。
明蕴之思前想后,亲手做了糕点,带着青芜去了养心殿。
徐公公正愁眉苦脸守在殿外,老远瞧见她,眼睛一亮,紧接着又沉了下来,委委屈屈。
明蕴之:“陛下在议事?”
徐公公点了点头,引她进偏殿。
明蕴之拒绝了:“若是在说正事,我不便听得,这些糕点送去给陛下便够了。”
她转身要走,徐公公拦着,道:“陛下吩咐了,若是娘娘来,不必顾忌,请娘娘进去便是。天寒地冻的,不能让娘娘冻着,屋中有炭火,娘娘进去暖暖身子也好。”
明蕴之抿唇笑了笑。
有手炉,有厚厚的靴子和大氅,哪里就冷着她了。
但她不是矫情之人,裴彧都吩咐了此事,她便也随着徐公公去了侧殿隔间。此处果真燃着暖融融的炭火,还一早备上了她爱喝的茶和糕点,仿佛就等着她来似的。
“这都是陛下为娘娘准备的,”徐公公自然为他的主子邀功:“陛下说,娘娘若是想陛下了,随时来此处都好。”
明蕴之这几日忙着国丧,哪里有空来寻裴彧,裴彧处理朝政也忙,细细算来,好似有两日都没瞧见彼此的身影了。
她坐在软榻上,道:“本宫在此等着陛下。”
正说着,便听得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开口:“陛下三思啊!”
徐公公脸色变了变,退了出去。
“且不说皇后娘娘的出身,娘娘多年无嗣,于国本无益,我大周,如何能没有中宫嫡子继承大统?”
裴彧声音淡淡,却清晰地传了过来:“朕才刚登基,爱卿便急着想朕驾崩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