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 / 2)

普通士卒虽然不明就里,但是许久未现身的聂云娘忽然出现,身旁跟的又是天子亲军,猜想定是营救聂云娘所致,既然鲁侯得救,天子定然无恙。

他们也不敢深思天子如今身在何处,定然是救回聂云娘后回了中军等候消息。

凭着一股“天子无恙”的信念,万军齐声高喊:“贺万寿”。与蜀军奋勇拼杀。

再过十日,天子寿辰。

自此,许琅好不容易等来的攻守易势,情势再度倒转,魏军彻底占领了蜀王宫。

而此时的燕来别院,残了一臂的马诚面色苍白,与剩余的伤兵紧守着院门,扑上去的五名亲卫,两名轻伤,一名身死,最后一名重伤昏迷,王寂,亦如此。

凭着一股极大的意志力,王寂对马诚留下话来:去蜀王宫。

马诚身受重伤,他这副样子去不得,不然军中必定生乱,他用水泼醒本就中迷药甚深又被这股气浪震晕的聂云娘,传陛下之令,让她带着人去阵前稳定军心。

聂云娘环顾四周的惨状,皆是为她所累,只是眼下并非忏悔之时,她双膝跪在昏迷的王寂身前,俯身下拜,尔后用匕首在她左胳膊内侧横划一道,那痛意让她神智清醒,随意拾起地上的一根长/枪,领着亲卫奔赴蜀王宫。

夺下蜀王宫,锦官城的战火仍旧未平,赵恒与聂云娘领着魏军在锦官城四处清查,只要觉得可疑,或者身怀武艺来路不明,就地格杀。

天明之时,魏军彻底掌控了锦官城,随军的太医令淳于昂被拉来燕来别院,诸将这才知道天子昏迷不醒,不禁吓出一身白毛冷汗。

***

治平八年,注定是载入史册不平凡的一年。

南平内乱北驱匈奴,厉冲亲率大军来锦官城迎王寂返洛阳,只是陛下伤重,未能及时成行。

不仅如此,威服四海的天子在江山一统后,于锦官城的病榻前,颁布了一份震动天下的诏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

朕与皇后二心不同,难归一意。

帝后失和,天道警示,深陈既往之悔:

不该因一时错念,停妻另娶,失了夫妇之道。

虽为天子,欲不可尽,岂可以真有两妻乎?

上失其道,下无所持,致使天家失信于民。

午夜梦回,被先人痛斥其非,朕之不明,愧对王氏清誉。

朕每思此,无不汗颜,痛定思痛:

今遣大司徒、宗正持节,其上皇后玺绶,废黜皇后位,移居西宫。

此诏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洛阳的奏表纷踏至来。

奏表里少有为皇后求情的,只因近年来王寂于后位一事上,已经给朝中诸臣数度明示,凡是反对者,或贬或诛,不一而论。

大部分都是为太子王端,奏表里险些将王端夸成贤明之君初现端倪,尽是溢美之词。

王寂心中滋味难言,既然高兴太子得人心,人品端方,不负他所望,又失望于为太子尽言多为洛阳旧贵,尽是夸夸其谈之辈,少有诚心实意诸如太子傅杨宪,兰台令,只因一为太子师,一为子孙是太子伴读。

储君性情敦厚,臣下便喜欢他一直做下去,夸亦非真的臣服。

尔后,王寂回给顾清的奏表里轻描淡写的透露出并无废太子之意,其实顾清的奏表里并未提及此事,一为随大流问陛下安恭贺陛下攻下蜀中创万世基业,二为御史台诸事,只是他出身旧贵,还得当这个传话筒。

聂云娘于屋外等候传召,只听屋内偶尔传来咳嗽声。

“微臣叩见陛下。”

榻上置一小案,王寂醒来后,就在此间看洛阳的奏表。

全赖淳于昂妙手回春,他只昏迷了三日便醒转过来,那名跟他同时被震伤的亲卫足足十日才苏醒,险些叫人以为救不回来。

“你要走了?”王寂养病期间,甚少说话,有事也是拟条子告诉侍候的奴婢和觐见的臣属,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