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2 / 2)

两人都被大人告诫要照顾刘病已。自然也不敢不与刘病已亲近。交好之后。连带着本来就被张贺等人保护纵容得很过分地刘病已也跟着放肆起来……

想到这儿。复中翁就格外头痛――想刘病已刚来时是多么乖巧地一个孩子啊……

“既然认错。你们便将今日教地《诗经风》抄上三十遍。用大篆。”复中板着脸说了惩戒之法。三个少年苦着脸在其它同窗怜悯地注视下地低头应唯――大篆啊……

“好了。坐下吧!”复中翁展开漆几上地简册。继续讲解思无邪地《诗三百》。

无意间看到三人专注听讲的模样,复中翁心中又是一叹。

――三人虽然顽皮、淘气,甚至可以说是不求上进,但是,品性端正,敏而好学,若是勤加琢磨,未必不成良材美玉……

当日,复中翁对张贺也是这样说的,可是,张贺只是苦笑不应,将那番话反复又说了几遍。复中翁世事洞明,思忖片刻也就想通了――还不是刘病已的身世尴尬?!

想到刘病已的身世,复中翁便想起了那位罹难不幸的皇太子……当年天子为太子在南郊立博望苑,从其所好,任其结交各方,复中翁也不是没有去过,后来渐渐现那位皇太子更好谷梁学派,又喜欢异端杂说,显然只当博望苑是散心的去处,正事还是依赖家吏属官,半点不撒手,他便熄了心思,不再去凑热闹,而是在家专心做学问,只是,见过那位皇太子,又有几人会不被折服呢?

――明明是正统的嫡系帝裔,却沦落到连一般庶人都不如的境地……

――等闲士庶还可以谋个进身之阶,只是刘病已这般身世,谁敢让他入仕?

复中翁无奈叹息,心里不由也想着――他驽钝一些倒好……

不管复中翁是什么心思,三个孩子却是一门心思地想着苏武的事情。

倒不是说三个半大的孩子有多么景仰苏武,不过寻思着那样一个人物回京该有多大的场面可瞧!

复中翁是东海人,不过是寄居长安,居所只是租赁的,占地不大,屋舍也不多,因此,一干学生并不留宿,刘病已与其它同窗一样,都在里的民居中寓居。

张贺对他虽然十分地纵容,但是,张贺的家赀并不算丰厚,加上他的独子身体不好,花费更是不菲,在日常开销上并不能任他予取予求。卫登倒是身家丰厚,但是,卫家家教严谨,从不会娇惯子弟,对刘病已自然也是如此。

长安城中可谓是寸土寸金,因此,复中翁的居所并不在城内,而是在宣平门外东郊的龙原,却是极远,几乎紧挨着白鹿原上的灞陵邑,抬眼南望,倒是能看到长门宫的大门。

平日里,课一结束,孩子们寻思去原上何处玩耍,今日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地点却不一样。――方才刘病已与杜佗、张彭祖说话,听到的人不少,如今眼看天色还亮堂,

就寻思着是不是去横桥那边看看还有没有热闹可看,T不怕,毕竟他们大部分人的家都在长安城里。

倒是刘病已有些拿不准主意。

他不比同窗,即便是家不在城里,也可以到交好的同窗知交家中借宿。进了学,晓了好歹,以往他还只是一知半解的懵懂,如今,他哪里还不明白自己身份尴尬,平日里与人交往也就存了几分疏离,也是因此,让杜佗与张彭祖起了锲而不舍的结交心思,刘病已即便是看张贺的情份,也不好将张彭祖推得太远。

杜家与张家在城中都不止一处宅第,两位小公子随便寻一处都能住,可是,刘病已却担心两家大人都是朝廷高官,与自己扯上关系会不会不妥。

杜佗与张彭祖都是被娇宠的公子,哪里会去想这些七拐八绕的事情,见原本还兴致勃勃的刘病已忽然情绪低落,连连摇头,只说不去了,不由也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