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种从容自若、含蓄浑厚,但又隐隐透出的名利心,确实跟宝姑娘的性格相当契合。
再比如,贾母游大观园摆宴,照例要行酒令助兴,来自乡野的刘姥姥说的是,“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听了这几句,你觉不觉得特别讨喜,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照刘姥姥自己说,这些都是“我们庄家人的现成的本色”。
作者用诗性为人物注入灵魂。一旦你熟悉了主要人物的气质秉性,随便拎一篇诗文来,读上几句,不用告诉你是谁写的,准能猜个八九分。
用诗词歌赋强化主题
除了靠诗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散落在《红楼梦》里的各式诗词歌赋,还承担着强化主题的作用。
这就不能不说到有关曹雪芹诗才的一桩公案,有人评论说,《红楼梦》里有些诗实在是平庸。
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这一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的确,这听起来半生不熟,没什么诗味儿,倒像顺口溜。
跟前面那些平仄严谨对仗工稳的律诗比起来,感觉作者水平严重不在线。
别急,你先看看这首诗出现的环境,它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在第5回,成批出现的。
具体来说,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也就是她们的命运预言诗。
对这类诗,我们要换个角度看。它们其实不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人之诗,而是所谓的“神谕、天机”。
刚才说的这一首,就是暗含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
“玉带林中挂”,反读过来,有林黛玉三个字的谐音;
“金簪雪里埋”,是薛的谐音加宝钗二字的意思。
所谓十二钗判词,就是以上帝视角,对红楼女儿命运以及贾家运势给出的总预言。
如果你对中国民间“紫微斗数”“奇门遁甲”之类的算命文化有点了解,或者你去寺庙里求过签,就会知道,半通不通、模棱两可,恰恰是这种卦辞的特点。
红楼作者就是模仿这种风格路数,杜撰了这批判词。要是写得艺术性太高,反倒不像了。
你看,红楼作者不但操办士大夫的风雅诗词功夫了得,学起民间俗文化也是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