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们起诗社,咏海棠和咏菊花,写的都是唐诗里最有代表性的七律。
《咏柳絮》又写了宋代成熟的词。
预言金陵十二钗命运、总题叫《红楼梦》的曲子,是一套典型的昆曲南北套曲。
而且,大观园里起诗社,即便同样是做律诗,每次的玩法规则也都不同。
比如,《咏白海棠诗》,完全是同题作文,而且是限韵的,就是所有人都写同一个题目,还一定要押一样的韵;
到《咏菊花诗》就不一样了,不但分出了十二个不同的题目,而且押韵的规则也放松了,不限韵,就是说,可以由每位诗人自己选择押什么韵。
作者的控制力还在于,同题的诗,他都能写出不同人的高下之分。你去比比黛玉的诗跟惜春的诗,差距相当明显。
可以说,《红楼梦》的作者,沿着三千年的时间线,差不多把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最经典的诗体文体,都演练了一遍。
用诗词歌赋推动情节
但一部小说,夹杂这么多其他文学样式,我们却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作者的炫技!
事实上,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跟前边我讲过的服饰、居室一样,诗词也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烘托情绪而使用的重要文学手段。
这一点作者在林黛玉身上下的功夫尤其深。
听说过这样的趣闻没?有一次,在某大学中文系的考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葬花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林黛玉?
很多学生就是这么回答的,然后被扣分了。
为什么不对呢?拜托,连林黛玉这个人物都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
不管是《葬花吟》还是《红楼梦》里其他的诗词,比如《桃花行》《秋窗风雨夕》,所有林黛玉名下,以及薛宝钗、史湘云等等大观园各位诗人名下的作品,知识产权其实都属于曹雪芹!
大家误会《葬花吟》的作者是林黛玉,实在是因为,这首诗的气质太像林黛玉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完全是香闺女儿的笔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哀伤、那种飘零感,也跟从小父母双亡,曾经离丧的黛玉十分契合。
咏白海棠花,“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了冰清玉洁的仙气;
到了咏菊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又全是一副清高的风骨。
不光是诗才高超的黛玉写得好,曹雪芹的厉害之处,在于写谁像谁,分配给每个人名下的诗,都跟人物的气质融成了一体。
比如宝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