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的是,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鬟仆人,几乎人人都带点儿恋物的倾向。关键是,上上下下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器物修养。
而在传统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恋物这个词,一不小心就会勾连出另一个词:“玩物丧志”。
其实玩物丧志是对中国式器物哲学的误解。对这种误解,明朝有位小品文大家张岱,就曾经发表过相反的观点。
他说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一口气列了十好几样,天哪,你简直不知道,还有什么是他不好的!简直是位空前绝后的恋物癖。
而且,他还确实有一句恋物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这下可厉害了!他彻底为恋物癖平了反,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是完全没有点儿癖好,简直是一种人格缺陷,为什么呢?
他说,连一件东西都喜欢不起来的人,可见不知深情为何物,所以他判定,这种人不值得交往。
你看,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为什么张岱会这么高调地力挺恋物癖呢?其实他是在响应王阳明的号召。
心学思想的创立者王阳明,把形而下的器物放到了哲学层面来讨论。
他提倡“百姓日用即道”,就是说,不管是柴米油盐,还是琴棋书画,在你每天过的平常日子里,其实包含着人生真谛。
这个观点可不得了。它不但重塑了明朝子民的生活观,让人意识到,原来,每个人的寻常生活是有尊严的;而且器物从此获得了人文主义价值,它们欢欢喜喜地占领了书房、厨房、客厅、卧室。
从此,玩物,从精神上合法化了。从此,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史和心灵生活史,合二为一了。
所以,现在你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大观园里的人过日子,简直离不开美器美物。
因为《红楼梦》的时代,刚好处在王阳明的器物思想开花结果的时代,也就是说,从张岱的时代,直到曹雪芹的时代,人们真正把王阳明的的思想过成了日子。
而且,归根结底,《红楼梦》也是心学思想的产物,这一点我在后面的哲学版块还会细讲。
探春和宝玉的恋物癖
好了,有了这个文化史的大背景,我们再来看红楼里边两位典型的恋物癖:一位偏重实操的探春;另一位是不光重实操,还探讨理念的宝玉。
就让他们两位现身说法,帮你推开一扇中式器物美学的窗户吧。
首先,大观园里对器物最刻意考究,最一丝不苟的一位,就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探春。一进她的闺房秋爽斋,你就会感觉到主人的玩物功力之深。
先从她的清供器物说起。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náng),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这里先不说东西有多贵重,你先看看探春的色系:雨过天青色的汝窑青瓷,水晶球儿一样的白菊花,娇黄玲珑的大佛手。
这几个色彩,都有一个共同基调:剔透、明快,会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