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晋朝王献之曾在南京秦淮河和青溪合流的渡口跟爱妾桃叶作别,那渡口后来被叫做桃叶渡。诗句咏叹一对爱人的离别难舍的情绪。谜底是灯前手影戏。现在大家享受到的现代视听科技太多,录像啊,光盘啊,电视啊,电影啊,就忘记了人类最原始的光影游戏――手影戏,就是在灯和墙壁之间,人手可以比划出各种样子,比如我这样一来,墙上就出现一个影子好像鸟在飞,再那么一来,好像一个动物在张嘴闭嘴。灯前手影戏,童年时家里大人带着我玩过,乐趣无穷,这种最原始的光影游戏我们不应该丢弃。这首诗把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来暗示。黛玉和宝玉最终的结局,就是“桃枝桃叶总分离”,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宝钗后来虽然嫁给了宝玉,可是宝玉悬崖撒手,离开荣国府出家去了,“小照空悬壁上题”,给宝钗所留下,只是往日的一些影像而已。虽然宝玉第一次出家后,又被甄宝玉送了回来,但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到头来是虚有其表。
第七首《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噪,樗栎应惭万古羞。”青冢就是北部大草原上,西汉和番后死在那里的王昭君的墓,诗句咏叹了王昭君的辛酸悲哀。它的谜底是什么呢?这种东西现在不多见了,木匠在干活的时候,要在木头上画线,现代画线工具很先进了,有很多种办法,过去木匠画线,必须要有一个墨斗,线从墨斗这边过,还是白的,到那边,经过这个墨斗以后,再出来就变成黑的了,弹一弹,就在木头上画出线了。这首灯谜诗的谜底就是墨斗。这首诗影射的是贾惜春的命运。前面我已经讲了,惜春最后一个什么形象啊?缁衣乞食,一身黑衣服,捧着一个钵子,满心幽咽愁苦,在大街上作为一个尼姑讨饭。所以这首诗的对应人物,应该是贾惜春。
第八首《马嵬怀古》:“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马嵬就是马嵬坡,唐朝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因为安史之乱,随玄宗逃难路经马嵬坡,三军哗变,不得不自尽的那么一个地方。诗里咏叹了杨贵妃之死。它的谜底是什么?是熏盒。一般是扁圆型的,上面有镂花的孔洞,把一些香料搁在里面以后,它能够持久地散发出香味,可以搁在被子里、衣柜里。这个东西现在不多见,但也不是绝对找不到,有的人家还在使用。过去我认为这首诗是影射贾元春的,现在呢,我形成新的看法,认为所影射的应该是史湘云。诗句所咏叹的,可以想象成湘云醉卧芍药,事情过去很久,她的衣衾尚有芍药花的余香。
但这首诗还可能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认同周汝昌先生的观点:脂砚斋是女性,这个人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她应该就是曹雪芹的一个李姓表妹,也就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寂寞脂痕渍汗光”,就是她和曹雪芹最后共同来完成这个书稿,当然是很寂寞的一种劳作,没有人能理解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书稿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但是她孜孜不倦在上面增加“脂痕”――写下批语,更不消说她还要编辑,还要誊抄,十分辛苦,渍出“汗光”,虽然他们早将“温柔富贵乡”付诸东洋,十分艰辛,但是他们坚信自己的文字――正文和批语一起――是“留得风流迹”,最后会香飘世界。
当然小说里不会写到贾宝玉和史湘云合作著书、一个撰稿一个写批语,我前面讲过,为了保持大悲剧的结局,书里到最后甚至会写到史湘云冻饿而逝,但是,以薛宝琴这样一首诗来对应史湘云,并暗示其也就是脂砚斋在书里的化身,则是可能的。有人可能会问:脂砚斋毕竟是《红楼梦》正文以外的一个人啊,能拿来跟书里提到的人并列吗?曹雪芹这个文本就具有这种真假并列的特点,比如他在第一回里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正文,通行本里固然没有脂砚斋字样,但是古本里的甲戌本在第一回里,就也把脂砚斋名字写入了正文,说这部书的异名虽多,“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因为融汇进了过于丰富的含义,解析起来层次太多,所以对第五十一回里的这些怀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