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于宝玉在“椟中”(暗指监狱)“求善价”的情节应该在这回以后出现,而“钗于奁内待时飞”作为伏笔,就应该在这回里照应。贾宝玉悬崖撒手去出家,薛宝钗一定要寻人,寻人要找谁帮助?不能乱找人,而贾雨村,大家想一想,书里面所写的一些官衔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有人会很调侃地告诉你,贾雨村所当过的官,一度就相当于市长,又等于是卫戍区司令,故事发生到这儿的时候,贾雨村可能他的官衔有所变化,但是呢,利用他的权力去寻找贾宝玉是最得体的,也是最便捷的。因此,在这一回,宝钗就会通过贾琏,去跟贾雨村取得联系,希望能通过他,把宝玉找回来。这副对子的后半句,“钗”是宝钗不消说了,“于奁内”,奁的原义是梳妆盒,那么宝钗跟宝玉住那个屋子,可以比喻成一个梳妆盒,宝钗在“奁内”等待什么呢?“待时飞”。有人会说,她在等待找一个合适的时候飞走吗?不,请你再仔细看一看第一回里是怎么交代的,贾雨村他“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宝钗在自己屋子里苦苦等候“表字时飞”的贾雨村的回音,这就是这副对子伏笔的含义!曹雪芹的文本,就巧妙到这种地步。贾雨村品质恶劣,虽然薛宝钗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但这个时候贾雨村害怕贾家的事情牵连到他,躲都躲不及,怎么会去帮助薛宝钗寻找贾宝玉呢?“钗于奁内”,是空“待时飞”了。
第九十二回,叫做《甄宝玉送回贾宝玉甄士隐默退贾雨村》。宝玉往五台山去,半路上,大雪中看见对面走来一个人,跟照镜子似的,与他一模一样,谁啊?甄宝玉。甄宝玉虽然跟贾宝玉同龄,但甄家被查抄得早,他那时还没到十六岁,就没被拘押,流落社会了,然后去寻找一个心灵的归宿,到过五台山,结果甄宝玉就发现,真要求得内心的平静,这种世俗性的“悬崖撒手”――当和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半路碰见贾宝玉之后,他就告诉贾宝玉,你要寻求更深层次的那种顿悟,就劝贾宝玉还是暂且回家。甄宝玉就把贾宝玉送回了京城,送回了荣国府,叫做“送玉”。有红迷朋友跟我讨论,说甄宝玉,是曹雪芹设计出来的一个影子般的存在,第五十六回里,他在宝玉的梦中出现过,估计这个角色会始终隐隐约约,你怎么到这回让他正面出场了啊?曹雪芹会这么写吗?现在我很郑重地告诉你,曹雪芹要让甄宝玉正式出场,第二回,脂砚斋一条批语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甄家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什么意思?下半部必写啊!那么甄宝玉出场,会“送玉”,这我又有什么根据呢?太有根据了。元春省亲时大开宴席,大演戏剧,演了四出戏,其中有一出叫做《仙缘》,是根据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改编的,这个戏曲全本的名字叫做《邯郸梦》,《仙缘》是其中一折。那么所演的四部戏,伏书中四事,《仙缘》伏的是什么?脂砚斋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伏甄宝玉送玉”。
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贾雨村危机四伏了。贾家的事儿会不会牵连到他?他很慌。你别忘了,他还曾经在甄宝玉家当过家庭教师呢!不过年头比较久,皇帝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贾赦贪占石呆子古扇的事情,石呆子本人并没有死,他见贾赦因私交外官枷号,能不去向官府诉冤揭发吗?那就必然牵出贾雨村来了!贾雨村就四处活动,一方面他会拉关系撇清自己,另外一方面他拼命寻求内心的安宁。他到一个道观去求仙拜神,发现里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他去向道士问吉凶,人家闭目不理,他觉得面目似曾相识,仔细端详,不是别人,就是甄士隐。高鹗在他的续书里面,也有类似的内部。那部分内容,我觉得大体上还是符合曹雪芹的整体构思的,会有这样的情节出现。
第九十三回,回目可能是《卫若兰射圃惜麒麟柳湘莲拭剑赏梅瓶》。
书到这个地方,不会单纯去写一个贵族府第内部的故事了,曹雪芹会把他的笔触从贵族府第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皇权下面各种力量之间的相激相荡。卫若兰射圃,我在前面的讲座里,一再地引用脂砚斋的批语告诉你,八十回后有这样的情节,那么估计在这回里就该呈现了。什么叫射圃?这是种军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