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情中缘(17 / 19)

古今情海 笔记小说 32916 字 2个月前

里有处房屋,就急急忙忙跑去敲门,等到打开门一看,竟是一座尼姑庵。

院主问王氏为什么来到这里,王氏骗她说:“我是真州人,公公在江浙一带做官,全家便随他一起来到了任所,到了任所不久,我的丈夫就死了。我寡居几年之后,公公见我年轻,便把我嫁给了永嘉的崔县尉作妾,县尉的妻子凶悍暴戾,动不动就把我打一顿,我在他们家吃尽了苦头。最近,崔县尉离任回乡,船停在这里休息。因逢中秋,全家设宴欢聚赏月,大娘子让我去取金杯来斟酒,我不小心,将金杯掉进了江里。大娘子见我弄掉了金杯,大为恼火,一定要置我于死地、没办法,我就偷偷地逃到了这里。”院主问:“娘子既然不敢回船上,而家乡又远,孤苦一身,将投奔何处安身?”王氏没答言,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于是院主又说:“这里为偏僻荒凉的江边,人迹罕到,你若能割舍尘世的情爱,修身养性,那就披上黑衣,剪去头发,出家为尼吧!在这里,你每日伴着禅床佛灯,吃些淡饭蔬食,随缘以度岁月,岂不比作人家的宠妾要好吗?世上的俗人们活着有受不尽的苦恼,死了还要结下报不完的冤仇,何苦呢!”王氏拜谢道:“出家为尼正合我意,请您收下我。”于是,就在佛像前剃了发,院主为她取法名“慧圆”。

王氏自幼就颇通文墨,所以来到尼庵不到一个月,就很好地理解了佛经内典,为此,很受院主赏识。以后,不论大事小情,都征求王氏的意见才去做。王氏宽厚仁和,待人善良,大家都很喜欢她。她自从来庵之后。每天都要在白衣观音面前拜上几百次,秘密诉说自己的心里话,祈求观音保祐。即使是隆冬酷暑也不间断。祈祷完毕,她就回到内室去静坐养心,人们在室外很难见她一面。

就这样,王氏在庵里过了一年多。一天,突然有人来庵里还愿,院主留他吃饭,吃完饭他就走了。第二天,他又送来一幅水墨芙蓉布施给院主,院主把它挂在门屏上。王氏一见,就认出是丈夫崔英的手笔。她忙向院主打听这幅画的来历。院主说:“是一位施主布施的。”王氏问:“施主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为生?”院主说:“就住在本县,为顾阿秀兄弟,以撑船为业,听说他们常在江上抢劫,不知是真是假。

“王氏又问:“他们常到这里来吗?”院主说:“很少来。”

王氏默默地记住了这些话,便提笔在芙蓉屏上写了一首《,临江仙)词,抒发自己的情感,词中写道:少日风流张敞笔,写生不数黄筌。芙蓉画出最鲜妍。岂知娇艳色,翻抱死生冤。粉绘凄凉余幻质,只今流落谁怜!素屏寂寞伴枯禅。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

庵中的尼姑们不知道她的境遇,所以都不晓得她这首词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苏州城中有个叫郭在春的文人,有事来庵中,他见到这幅画和题词,觉得文笔一精一致,意境深邃,便把它买下来带回去赏玩。此时恰逢曾在朝廷作过御史大夫的高纳麟,退职寓居苏州,因高纳麟平生最好收藏书画,郭庆春便把那幅画屏献给了高纳麟。高公一见爱不释手,便把它挂在内馆里,好随意观赏,但却没打听这画是怎么来的。住了几天,忽然有人高叫卖四幅草书,高公出门一看,这四幅草书写得清劲不俗,其字的风格颇似以狂草著名的怀素。于是,高公便问卖字幅的人:“这是谁的手笔?”回答说:“是我自己写的。”高公一听这话,不禁仔细打量他,只见这人气度相貌不凡,遂断定他不是平庸之辈,便又问起他的姓名住处。不料,卖字幅的一听问起这话,脸上就现出凄凉痛苦的神色,愁眉不展地告诉高公:“我叫崔英,字俊臣,家里世代居住在真州,因为享受父亲的恩荫,作了永嘉县尉,在我带妻子赴任途中,经过此地,由于我不小心,遭到船主暗算,我被沉入水底,妻子小妾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幸亏我自幼熟悉水性,潜入水中,估计船主已经走远了,我才上了岸。上岸后,我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一文钱也没有,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走投无路。后来我发现岸边不远处有一间房子,我便投奔了那儿,向主人求救。主人看我可怜,拿出衣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