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朝。”朱淹说:“你们朝中如果有君子,你出色地完成使命,应该受到重赏,如果没有君子,只要是为国争了光,虽然不是无理而得罪了某些人,那又有什么关系。”正直的史官董孤定会如实地记录这段历史。他受到高祖皇帝的赏识,改任他为著作郎。齐朝又派员外郎何宪、主客邢宗庆来北魏,北魏命令朱淹接待。邢宗庆对朱淹说:“南齐北魏友好合作已经很久了,而你们抛弃信义,断绝友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不是大国和邻居应该遵循的道义。”朱淹说:“作为称王的人,不拘小节。中原有豆类作物,善于采摘者收获就多,岂能只是依恋想往而像尾生那样死板地遵守信义。况且齐朝的先王在宋朝当官,受到宋朝的恩惠,怎么可以篡夺了宋朝的江山呢!”刑宗庆和何宪相顾失色。何宪知道朱淹当初是从南齐来到北魏的,便对朱淹说:“你为什么不作于禁而作鲁肃?”朱淹说:“我舍弃危险而顺应形势,想要走韩信的道路,跟于禁有什么相干?”何宪不能回答。
崔 光
后魏高祖名子曰恂、愉、悦、怿。崔光名子励、勖、勉。高祖谓光曰:我儿名傍皆有心。卿儿名傍皆有力。答曰:“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上大嗟悦。(出《谈薮》)北魏高祖皇帝的儿子的名字分别叫“恂”、“愉”、“悦”、“怿”,崔光的儿子的名字分别叫“励”、“勖”、“勉”。高祖对崔光说:“我儿子的名字旁边部有‘心’,你儿子的名字旁边都有‘力’。”崔光回答说:“所以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了。”
高祖非常高兴和赞叹。
陈元康
北齐河阳陈元康,刀笔吏也,善暗书。尝雪夜,太祖命作军书,顷尔数十纸,笔不暇冻。太祖喜曰:“此人何如孔子?”自此信任焉。故时人谓之语曰:三崔两张,不如一陈元康。三崔:暹、季舒、昂也。两张:德微、纂也。(出《谈薮》)
北齐河阳的陈元康是个办理文书的小官,他善于在黑暗中写字。有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太祖皇帝命令他作军事文书。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几十张纸,笔上的墨都来不及结冰。太祖高兴地说:“这个人多么像孔子。”从此对他十分信任,因此当时的人们说:“三崔两张,不如一个陈元康。”“三崔”是崔暹、崔季舒、崔昂,“两张”是张德微、张纂。
李 谐
北齐顿丘李谐,彭城王嶷之孙,吏部尚书平之子。少俊爽,有才辩。为黄门侍郎,除名,作述身赋。其略曰:独浩然而任己,同虚舟而不系。既未识其所以来,岂知其所以逝。于是得丧同遣,忘怀自深。遇物栖息,触地山林。虽类西浮之迹,何异东都之心。除散骑常侍,为聘梁使。至梁,遣主客范胥迎接。胥问曰:“今犹可暖,北间当少寒于此。”谐答曰:地居阴阳之正,寒暑适时,不知多少。胥曰:“所访邻下。岂是侧景之地。”谐曰:“是皇居帝里,相去不远,可得统而言之?”胥曰:“洛阳既称盛美,何事廷邺?”谐曰:“不常厥邑,于兹五迁。王者无外,所在关河,复何怪。”胥曰:“殷人毁厄,故迁相圯耿,贵朝何为而迁。”谐曰:“圣人藏往知来,相时而动,何必候于隆替。”胥曰:“金陵王气,肇于先代,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谐曰:“帝王符命,岂得与中国比隆。紫盖黄旗,终于入洛。”胥默而无答。江南士子,莫不嗟尚。事毕。江浦赋诗曰:帝献二仪合,黄华千里清。边笳城上响,寒月浦中明。(出《谈薮》)
北齐顿丘的李谐是彭城王李嶷的孙子,吏部尚书李平的儿子。他从小就才华出众,性格豪爽,长大以后富有才能而且善辩。官职是黄门侍郎。他除去原有身份的时候。作了一篇讲述自己身世和理想的文章,大概意思是:光明正大独来独往,像没有系上缆绳的小船一样自由飘荡。既然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来,怎么能知道要去哪里。于是得失都不计较,并且越来越不介意。随处栖息,不管是山林还是荒野。虽有西去的行为,但与去东都的心思也没分别。在这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受命出使萧梁。萧梁派主客范胥迎接,范胥问他:“今天比较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