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宗政亮手下的将士,待遇已经算是好的了,离开军营时该给的钱财、该分到的田地,都能如发放到个人手里。
然而还是那句话,大夏条件就摆在那里,钱财能有多少?就算有田地不也要人去种?
等钱财花完了,无法种田地,家里人又嫌弃累赘的时候,回到家的伤兵很少有结局特别好的,不然也不会有伤兵回到家后,因为对生活绝望而自杀的情况发生。
大夏对受伤士兵的处理方法没什么问题,至少在这个时代没什么问题,这点姜团很清楚,了解过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用陛下或者少府的名义开办一些作坊,让那些伤兵去作坊里工作,受伤轻的干一些重活,受伤重的就干一些轻活。
姜团以为自己提出来这个方法后,会得到大家的认同,然而等他说完所有人脸上除了思索之外,多多少少都带了些为难。
他想了想,没发觉自己说了什么无法理解的话,便问姜怀:“大侄子,你们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
“叔父,此事有些困难。”
姜怀所说的困难具体有两点,第一点是大夏没那么多作坊,第二点是作坊成本和利润无法平衡。
大夏是有商业、有作坊,但是那点商业和作坊跟庞大的农业一对比,简直少的离谱。
而伤兵呢?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可一对比起不多的作坊来说,又很多了。
也就是说,大夏没有那么多作坊来收容那么多伤兵。
第231章 你很勇啊!
没有那么多作坊安置伤兵怎么办,扩大作坊的数量?那显然不可取。
作坊能开下去的主要原因是能够盈利,如果不盈利单凭国家的财政补贴,不仅作坊坚持不了多久,说不定连国家都会被拖垮。
更何况是个人都知道,一个健康的人比一个不健康的人,能干的活更多。
后者两三个人甚至四五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同样的时间内,前者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作坊的管理者为了利润会选择谁显而易见。
基于以上原因,想利用作坊收纳伤兵的想法在大夏很难实现。
不过那些对于大夏人来说很难的事情,对于姜团来说却不是特别困难。
大夏不能盲目的扩大作坊的数量和规模,是因为觉得盈利困难,可这事对他来说应该不难。
他要建不是那些大夏那些传统的作坊,而是可以生产毛线、毛衣、茶叶、纯盐、瓷器、玻璃等各种目前大夏没有得东西的作坊。
当然等那些作坊建起来就不能叫作坊了,应该算是古代版的工厂。
那么多工厂要是建起来最需要什么?肯定是工人。
之前姜团跟姜启商讨羊毛产品时,觉得可以让女子出来干活,既然女子都能干活了,再多一些伤兵也不算离谱。
而且出于对现代自己国家士兵的滤镜、出于对姜启和宗政亮治军的信任,他觉得进了工厂的士兵会比一般的百姓更好管理,令行禁止肯定没有问题。
作坊能生产那些稀罕的东西,再加上一定力度的宣传,姜团觉得在盈利方面应该不必担心,他就不信会有人会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
就算有,他不是还有系统吗,大家集思广益,总能制造出来更多、更好的东西。
到时候那些东西往大夏各处或是其他国家一买,简直是一举数得。
首先,工厂可以创造就业岗位,让百姓和伤兵受益。
其次,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往大夏和各个国家,既可以改善大夏百姓的生活,加深大夏与各国的联系,还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最后,国家收入增加了,就能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建设和军队当中,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
姜团的一顿解说,让在场所有人很快就从沮丧和质疑中走出来,剩下的全是兴奋。
姜怀等人是不知道玻璃、瓷器是什么,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姜团的想法充满信心,毕竟火药这样逆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