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1 / 2)

大雪又对匈奴影响很深,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方就会带兵来掠夺,所以真不是个谈商业的好时候。

只是姜团觉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按照姜启和大臣们的预计,在他的帮助下,仅需要三到五年的准备,大夏就能一举把匈奴拿下,让草原成为大夏领土的一部分。

三五年长吗?对一个人来说很长,对一个国家、王朝来说又很短。

姜团觉得不能等待一件事情办完再想下一件事情,那样他怕自己老死都回不去家。

他希望在一件事很有把握办成的情况下,就开始准备下一件事情需要的东西,以减少时间的浪费。

互市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成的,需要场地,需要有人来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那些不提前准备好怎么能行。

最重要的是,互市需要商品和商人。

匈奴那边的商品比较单一,不需要准备什么,大夏这边则不同。

大夏这边的商品,有一小部分已经在匈奴那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比如丝织物、纯盐、茶,以后还会有瓷器、镜子等很多物品,这些都要提前准备起来。

商人更不用说了,没有走南闯北的商人,互市办不出来。

这就需要大夏这边尽快把消息传递出去,尤其是一些遥远的地方,要让那些商人知道,大夏有好东西赶紧来。

只要带着大夏没有的商品和金钱来,就能带走从未见过的东西,从而获取巨额利润。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就算在军事外的事情上不那么聪明的宗政亮,都能想象到,如果互市真能开开,镇安城将成为中原、草原以及更远的地方,商品交流的一个中心,到时候产生的利益将是巨大的。

到时候别说什么马鞍、马镫,他想给自己手下三十万将士全配上盔甲的梦想说不定都能实现。

第230章 伤兵安置问题

当然,互市听起来很好,并不是一点儿风险都没有。

大夏之前不知道商业赚钱吗?知道。可是内外部环境都不安定,怎么能做的起来。就算以后真把匈奴纳入到大夏的版图,就万无一失了吗?也不可能。

大夏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除了北面的匈奴,东北面、西北面还有其他国家的存在。

现在有大夏和匈奴的共同震慑,那些国家看起来很老实,以后等匈奴没了,那些国家还老不老实、友不友好、会不会阻碍大夏商业的发展,谁都说不清楚。

再者,若只是小打小闹大家都不会在乎,若到时候事情发展顺利,互市如姜团说的那样,成为大夏的一头吸金巨兽,真不会有人来捣乱?

而捣乱的人可能是其他国家、马匪强盗,更可能是大夏内部的某些人,那些都是需要警惕、需要想办法打击的对象。

如果那些潜在的危险不解决,互市注定只是一个很美好的想法。

对于商业和互市,姜团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能不能进行需要姜怀、宗政亮等人根据大夏和镇安城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说完商业,他第二个要说的是关于匈奴俘虏的事情。

本来姜团不想说这个事情,毕竟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他怕说错点什么而别人又觉得自己是王爷,不按照自己的说法来不行,最后弄的很难看。

然而看到那群卖力干活的匈奴士兵,他就想到了兰征。

对方是深井冰了一些,是总想着要把他带到草原,可平心而论,对方除了吓到他之外,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伤过他,还两次从马匪手里把他救了下来。

这让他没办法对对方产生很深的敌意,也无法眼看着大夏和匈奴的关系真闹到两败俱伤、血流成河的地步。

于是他就想用一些方法,让大夏可以顺利拿下匈奴,却又不会让大家的仇恨变得更深。

想到这里时,姜团真希望系统能拿出来个“邱小姐”、“小男孩”之类的东西。

当然,没有那种凶残的东西也没关系,反正古代人没见识,只要郁渊给力些能把火炮做出来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