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配比严格,少了不起酥,多了会有酸味。
把面做成各种形成,长条形叫“干蹦儿”,最常见,也最容易炸熟。还有长方形面片,在中间划一刀,把面片的一端从中间掏两个来回,叫“套环儿”,一个圆形面片,五等分,用木梳背把等分的五个点怼到中间,做成梅花,还要在梅花瓣上点五个红点……
手巧的人炸个小兔子、炸朵菊花、走油就是随心所欲,炸它个奇形怪状、千变万化……
除了面食,还有萝卜丝丸子、地瓜条、面裹鱼……都可以扔锅里炸。
萝卜丝丸子制作难度最大,陈奶奶要亲自操刀。
在米、面、油紧缺的年月,用这么多面、这么多油来“走油”,平常人家也只在过年才有。
于乔算是开了眼,陈一天一改往日的狂拽沉默,手把手教于乔,从最简单的做起:用刀把面切成长条状,告诉她:“这叫干蹦儿。”
于乔哪是省心的主儿,还没学完陈一天的手艺,开始创新。
反正面是管够,做坏了,放手里揉巴揉巴,还可以改做别的。
俩人把陈奶奶屋的圆桌摆满了,各种面团和干面,还有做好的“干蹦儿”和“套环儿”……
于乔正在做一朵梅花,用了可食用的染料,拿筷子尖蘸着点花瓣。
感觉鼻涕要流下来,她本能地吸了吸鼻子,热热的。她又用手抹了一下,再一看手背,一溜儿血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