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先找两家商店试试。我回去让企业备货……”……商业局最终决定让滨江第三百货和第七百货当试点,销售新婚特供商品。另外在两家商店周边,选择了十个基层公社,发放全新版本的新婚票证。新人们可以凭票单独采购新婚所需日用品,也可以按照批发价,在两家百货商店买到票证上的全部商品。叶满枝有点好奇这样销售的效果如何,等到周末的时候,特意去第七百货商店看了看销售情况。她跟有言来到日用品区的时候,有个柜台前面围着不少年轻人。售货员正在耐心给大家做着讲解。吴玉琢小声说:“商店肯定把服务态度最好的售货员,放到这个柜台了。”“论迹不论心,”叶满枝也低声回,“人家商店能意识到问题,做出改变,那不是挺好的嘛。”安排一个脾气好的售货员,对产品销售也是有好处的。她俩走到柜台边,正听到一对新婚小夫妻在争执买哪种产品。按照女同志的意思,就以批发价把所有产品都买了。但是男同志觉得有些东西用不上,像是暖瓶和镜子,双方父母已经提前准备了,再买一份不就重复了嘛。女售货员很会讲话,笑着说:“这是咱们商店为新婚夫妻新推出的服务,打包一起购买,比零星单独采购便宜六块多,你们要是不要镜子和暖瓶,其实只能节省三块钱。用三块买一个暖瓶,一面镜子,多划算啊!即使自己用不上,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你看!”女同志商量道,“全买了吧!这些东西早晚能用上,这一下子节省六块多,能买七八斤猪肉呢!”男同志叹道:“那就全买吧!”叶满枝和吴玉琢就站在柜台边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售货员帮小夫妻将商品凑齐。目送这对顾客去对面收银台交钱,又迎来下一对新人。母女俩旁观了七对小夫妻的采购过程。只有一对夫妻特别理性,无论售货员如何建议,人家都不为所动,只挑选自己看中的时髦花色。另外六对,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打包采购。吴玉琢挎着妈妈的手臂说:“那暖瓶和脸盆的图案其实不太好看,不过价格便宜,倒也无所谓了。”“结婚就图个喜庆,红双喜是二十年经典花色,”叶满枝笃定道,“他们把那些产品拿回家,长辈肯定夸买得好!”提起长辈,叶满枝心里又冒出一个想法来。周末与闺女逛完街,又看了场电影,周一刚上班,她就给商业局打了电话。“陈局,新婚特供商品在商店里反响挺好的,很受新婚夫妻欢迎。我看这项工作做得不错,还是找报社的同志,帮商业局宣传一下吧。”陈局矜持道:“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没必要大肆宣传。”叶满枝暗笑对方能装,善解人意道:“陈局,这件事你们不方便出面,那就由我们轻工业局的宣传组代劳了,到时候把成稿给你过目一下,没什么问题再往报纸上发表。”“叶局,你看你,工作才开展没多久,这也太心急了!”叶满枝一本正经道:“不全是为了宣传商店,咱早点把消息放出去,也可以尽快将其他顾客吸引过来。”她这番话像是为宣传商店找的借口,陈局在电话里“无奈”道谢,便让轻工业局帮忙了。而叶满枝其实并没打马虎眼,她真心看好长辈的购买力。她提前问过常月娥,是否想买新婚特供商品。常月娥斩钉截铁道:“当然买啊,咱家用不上的可以匀给你三姨她们。”日用品的价格十几年如一日,几乎没变过,要是能以批发价购入那么多东西,她肯定要买的!叶满枝安排人手发了新闻稿,在《滨江日报》上占了一个不错的版面。文章刊登,百货商店迎来大批采购套装的顾客。陈局看到效果以后,主动让城市周边的八家县百货商店,也使用这套销售方式。结果那新婚特供商品,广受郊区和农村消费者欢迎,走货量比城里的两家商店大多了,意外打开了农村市场。三月初,市暖瓶厂的文主任特意来轻工业局给叶满枝汇报工作。“积压的库存已经清掉三分之一了,昨天刚回笼一部分资金,我们厂打算从这个月开始转产压力出水暖瓶。”叶满枝很高兴,笑着说:“那敢情好呀,滨江市面上的压力暖瓶都是从外省调入的,价格偏高,你们要是能生产新产品,那对咱滨江的老百姓来说,可是好消息!”“呵呵,”文主任恭维道,“还是轻工业局指导得好,叶局领导有方。”要是能再给他们投点钱,就更好了。不过,叶满枝的铁
第52章(42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