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俩不是第一次坐小汽车了。

可上次是坐别人的,这次是坐她们爸爸的,两小只不那么紧张。

小禾东看看,西摸摸。

还趴在车窗上看着外面。

因为车还没出军区,开得很慢。

小禾看到一个人就打招呼,“叔叔,你好。”

“哥哥,早上好。”

“婶婶,早上好。”

徐砚舟看着自家的小闺女这么自来熟,一脸的自豪。

姜织看着两小只,心里也是满当当的。

有女万事足的滋味,她是体会到了。

车开离了军区,前往东村。

那座山太大了,看着不远,开车还是用了二十分钟的样子。

东村这边早有人在准备。

在村中的大晒场上,早准备了桌子,上面挂着布,写着义诊。

有小战士就在吆喝,“免费看病,各位父老乡亲请有序排队,不要挤,不要插队,文明看诊。”

这么一会儿,就有好多人排起了长队。

这年头谁不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而且军区的医生,那可是军医!

厉害着。

靠着军区,就是有好处。

村民奔走相告。

姜织下车,看着田间地头正忙碌的身影,再看着大晒场上排着长队的人,她目光凌乱的扫过四周。

找寻着山老头儿的影子。

军区搞这么热闹,这老头儿会不会起疑。

姜织压低声音问,“你找人盯着山老头儿没有,那个老窝,你们派人去看了吗?”

“放心,上面都有安排。”

姜织也就不操心那么多,只管听从安排,然后捡军功。

姜织见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她立即过去忙碌了。

徐砚舟带着两小只。

姜织把完十个脉,心中不禁唏嘘。

大多数都是身体亏损得厉害,特别一些老人。

这个时候的物资有多匮乏,姜织从前只了解片面,现在真切的感觉到了。

看着那些枯瘦如柴的老人,她心中酸涩难忍。

有多少老人觉得自己要死了,把口粮省给孙子,想把自己活生生的饿死。

现在还不是60年代那个灾荒年,都这样,真不敢想象60年代是怎样的画面。

姜织心中一片哽咽。

不过她很快理智起来,她知道这种日子不会太长久的,慢慢地都会过去。

她把到一个有问题的,都会在上面用红笔勾一下。

她这边把,旁边是专门有人登记的,登记姓名,年龄,有大病的才写下来,小病的,亏损的这些不记录。

有的,姜织还会提醒一两句。

姜织这一坐,就是一上午。

到了下工时间,来排队的人更多了。

姜织一面扭着脖子,甩着胳膊,一会儿起来跺跺脚,一面和大伙儿宣扬,不能久站,久坐。

忙过中午这个小高峰,两点左右,姜织这才得了空休息吃午饭。

下午又开始忙碌。

终于忙到天黑。

差不多看完了。

姜织看着厚厚一叠的登记本。

舒展一下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