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信王的提醒

沈清晏看着女儿慌忙改口的模样,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却故意没点破。

他只是顺着她的话往下说:“用竹筒做漏种勺是个好主意!百姓家里多的是旧竹筒,不用花钱买材料,劈了、挖空、钻几个孔就能用,既省事又省钱。”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易的漏种勺草图,“你看,还可以在勺柄上刻个小刻度,根据不同种子的大小调整漏孔,比如麦种用小孔,豆种用稍大些的孔,这样播种更匀。”

沈岁岁凑过去看着草图,眼睛亮得像星星:“爹爹您画得真好!这样百姓一看就懂!对了,短柄锄头的木柄可以选桑木,桑木结实还不容易开裂,南方多桑树,百姓砍根枝条就能做,不用特意去买硬木!”

夜色渐深,丫鬟又来催了一遍,父女俩才收拾好纸笔准备歇息。

沈岁岁走在前面,还不忘回头叮嘱:“爹爹,明天一定要记得让暗卫把方案送出去啊!还有,要让他们多问些南方百姓的意见,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咱们再改!”

“放心吧,都记着呢。” 沈清晏笑着应道,看着女儿轻快的背影,心里的暖意像潮水般漫开。

回到卧房前,沈岁岁忽然转身,抱着沈清晏的胳膊小声说:“爹爹,跟您一起琢磨这些事,比我一个人想轻松多了。”

沈清晏拍了拍她的手背,轻声道:“以后咱们父女俩一起,不管是农桑还是别的事,爹爹都陪着你。”

……

御书房,明德帝看着下座的信王,“六弟这法子真不错,如今底下的官员采集了不少农耕的法子,看来六弟还是聪明的。”

信王不说跟沈清晏穿一条裤子,他不会跟任何人一条心,但是他更清楚,沈清晏要是出了事儿,自己就是下一个。

“皇兄,臣弟不是质疑六弟,只是六弟从前总爱厮混,要么去城外跑马,要么在府里听曲,从未提过府里有懂农桑的人。这突然拿出的主意,实在透着些蹊跷。”

明德帝闻言,挑了挑眉,放下手中的奏报,目光扫过信王:“你是说,他这法子是旁人替他想的?” 他

顿了顿,忽然笑了,“就算是府里老仆提的建议,那也是他听进去了,还能想到让户部发告示鼓励百姓,有这份心也实属难得。”

“皇兄,您不如去看看他府里,老仆?个个都是貌美如花的女子,他哪有那个心思啊。”

“五弟,你对六弟是不是有太多偏见了?去西北那次,他就做的不错。”

“先斩后奏,也就皇兄您不跟他计较,六弟这种不循规蹈矩的人,不是臣弟对他有偏见,实在是他做的事儿,臣弟瞧不上。”信王叹了口气道。

“行了行了,自家兄弟,他不犯大错朕自然是要护着他的,他年纪最小,犯些混也没有关系。”明德帝笑着道。

他要的是其余兄弟们互看不顺眼,若是他们拉帮结派,他可就笑不出来了。

“你啊,别总把他往‘惹事’上想,也多看看他现在的成长啊。”

“臣弟明白了。” 信王低声应道。

“待会你去瞧瞧他,看他又在闹腾什么。”

“臣弟遵旨。”信王道。

出宫的路上,他心里惴惴不安,明德帝找他单独商量事还是头一回,之前可从没这样过。

别人觉得这是好事,可他知道,被明德帝重用那也是危险到来之时,。

毕竟沈清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多时,誉王府的大门出现在眼前。门房见是信王,连忙躬身迎接:“奴才见过信王爷,王爷里面请,我家王爷正在正在听曲呢。”

信王勾了勾唇,到底是不是听曲,他其实也不关心。

信王跟着门房走进誉王府,耳边隐约传来丝竹之声,顺着回廊拐过弯,才见花厅方向亮着灯,隐约有女子的歌声飘来。

果然还是老样子。

“信王爷,这边请。” 门房引着他往花厅走,刚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