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里摸出一支最普通的黑色中性笔,递了过去。
“给你。”
她的声音很轻,几乎听不见。
“谢谢。”
女生小声地道了谢,便转回去继续做笔记了。
这个小小的插曲没有打断陈然的思路。她新建了一个文档,开始飞快地构思脚本的逻辑框架。触发机制、数据缓存、时间戳伪造、异常处理。
一行行冰冷的代码构想,在她脑中清晰地排列组合,它们是她对抗这个世界的唯一武器。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动作快得几乎出现残影。
这个计划很完美,但有一个致命的环节。
她不知道沈柯查看定位的频率。
他是心血来潮时看一眼,还是会像个真正的变态一样,时时刻刻盯着屏幕?如果他刚好在她启动脚本、数据出现跳变的那一刻查看,谎言就会被当场戳穿。
陈然停下了敲击的动作,陷入了沉思。
想要完美地欺骗,就必须先了解观察者。
她需要知道沈柯的习惯,他的作息,他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想起他还有一个需要被监视的“宠物”。
“怎么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呢?”
陈然的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那个代表着监视的图标,此刻在她眼里,却变成了另一个东西。它是一条线,一条连接着她和沈柯的、看不见的线。
既然数据可以从她这边流向他那边,那是不是,也意味着有某种微弱的信号,可以从他那边,反向流回来?
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开始在她脑海中成型。
如果她能在这个软件的数据回传协议里,植入一个微小的、几乎无法被察觉的钩子。每当沈柯主动打开应用查询她的位置时,他的设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她发送一个数据请求的确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