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成‘井’字晾晒起来。搭好架子之后赵振国又把之前采集的种子翻了遍,让它们在阴凉的地方继续晾晒。

一来一回,回来的时候刚好赶上做午饭。

冬天的水很凉,用习惯了热水器里温水的赵振国先烧了些水兑到冰冷的井水之后,才开始动手把蒜苗一根根的掰下来放在水盆中。别看蒜苗外面很干净,其实叶子里面是很脏的。

洗好之后,赵振国拿菜刀把蒜苗切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备用。

接下去是作料的准备,这时候还没有什么蚝油、生抽、鸡精这种调味品,赵振国只好将就着用有的,生姜、葱花、还有剁碎的辣椒。生火的时候,赵振国无比怀念打火机,现在有条件的用的是火柴,没条件的用的是打火石,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点着火,打火机是稀罕玩意儿,供销社都没得卖的。

在油锅里爆出香味之后赵振国才把薄如蝉翼的腊肉倒进油锅里,‘刺啦’一声之后,腊肉渐渐染上了辣椒的淡红色。蒜苗叶子瘪下去之后本应该加些酱油的,只是这里很少有人用到这东西也很少有卖的,所以赵振国也只好单加些醋进去就作罢。

忙活一上午了,中午就一个蒜苗炒肉对付了,宋婉清听赵振国说对付一顿,忍不住笑了。去读书

120、卖木耳

去读书 木耳的生长周期在三十天左右,一个月下来木耳便已经又种子变成成熟可实用的木耳。

看着那明显比之前野生木耳还要来的好的长势和木耳,赵振国掂量了下这一期的‘收成’,大抵算了下能够采摘下来的有多少。

对于结果赵振国微微有些郁闷,因为之前的失败一半左右的木耳都‘毁’了,所以现在算了下的只是原本的一半。

而这里剩下的虽然比原本在山里采到得的量多得多,甚至是有五六倍左右,但是比他预想的还是少得多。

几十斤木耳,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介于媳妇儿是准备当事业干的,赵振国准备去镇上,看看销路,可以的话,帮媳妇儿把这个做成一项事业。

紧了紧手中装着木耳的大袋子,赵振国准备先去街上的饭馆打探下价钱,再决定怎么处理这东西。

隔着老远赵振国就看到国营饭店的招牌,赵振国没有从前门进去,而是多了个心眼走了后门。

“扣扣……”饭店的后门没有关,但是赵振国还是礼貌的先敲了敲一旁倾斜着的木门,没有唐突的直接进门。

饭店的后门远远没有前面院子的光鲜,不大的院子地上满是坑坑洼洼的泥洼,院子一角还堆着一堆木柴。听到敲门声,一个肩头搭着白布服务员模样的男人跑了过来。

还未等赵振国开口,他就嘀嘀咕咕的说道;“你这家伙跑到这里来做什么?走、走、走,别在这里给小爷我添乱。”

赵振国一个没注意,被他推了个踉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