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按照日期先后存放在这里,只是奏折封面并没有写姓名,要从中找到谢良的只怕也不容易。
她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回忆了下他最早离开京城大约是什么时候,然后从某一日的奏折开始,一本一本地翻开来看,只快速地扫一眼尾页最下方的落款,不是他的就再原样放回。
就这么快速地过滤翻找了一阵,倒还真幸运地叫她找到了。只是打开来一看,里头的内容倒是平平无奇。
开头是循规蹈矩地恭祝太子殿下登基,说自己正在外调查高睦的老底时,突然听闻了这样的大喜之事,十分高兴,原本按礼节应该即刻启程回京来亲自观礼祝贺新皇的,但手头正好查到了一些非比寻常的消息,亟待求证,所以暂且还留在南方州城。
顾璃看完,将奏折合好放了回去。
谢良提到的“先回禀告之事”显然不是这一封。
她继续向后翻找过去。
大概再过了十几二十本,果然又找到了他的。相对于第一本看起来更厚了些。
而这本里上奏的内容却让顾璃吃惊不小。
原来高睦当初作为宦官之首,把持了一段时间的朝政,为了之后能顺利地册立幼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竟然私通外贼,联合了西北的梁国将领,企图在边境制造战乱,甚至暗中答应敌方,要主动割让五城。
双方约定,等皇帝驾崩,年幼的七皇子即位,梁国就会即刻展开进攻,先吞掉那五座城池。
“外患”从来都大于“内忧”,值此紧急关头,大庆朝廷的上下官员必然都会把注意力转移向边疆,着力于抵御外敌,便不会再有人费心思去质疑高睦手中的“遗诏”,质疑七皇子的继承权。
而等高睦借幼帝之手装模作样地调派大军去到西北,象征性地开战几回,梁国那边就会率先撤军,然后双方派人和谈了事。当然,吞下去的城池是不可能再吐出来的了。
但即便如此,在大庆的官员百姓们看来,这也可算是“成功遏制了敌军的攻势”,“及时止损”,众人大多不会觉得那被割让掉的五座城可惜,兴许反而会认为那是交换和平理应付出的代价,同时随着这起事件的最终解决,也会有更多人逐渐倾向于支持宦官政党。
最后梁国获得了城池,高睦成功稳住幼帝政权并扩大势力,就能成为大庆幕后真正的掌权者。
真是一件除了被牺牲的百姓,双方都会得益的事。
顾璃实在没想到那个老太监竟然会卑鄙至此。
幸好他早早地被东方宸围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