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3 / 4)

欲、面对生死选择、面对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的时候,他能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那么生动,看了让人心痛、心酸。那一个个人物是那么的鲜活,他们英勇战死的时候我一次次落泪,他们嬉笑怒骂的时候,我跟着窃笑不已,他们面对人生抉择左右危难的时候,我也在屡屡思考。

其实,这样的书才是一本真正的好书。那也是我最希望自己达到的水平。反观自己,笔下的人物被我赋予了太自我的东西,那些都是我想象中的人物,我把自己的希望太多东西加在了他们的身上,让他们变成了有些虚幻、很平面、甚至很美好的人物,而不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我笔下的人物与冰河笔下的人物的话,我的主角们是印在人形纸板上的漂亮形象,而冰河的主角们则是生动鲜明的4D立体人物。

我知道,喜欢那段岁月的人很少,因为那段历史太过沉重,沉重的直到现在都很少有人再去提起。可是,那段岁月却是能看到中国人奋起、抗争、胜利的最好的历史书。那段岁月是伟人、名人、牛人、强人,甚至连衰人都是倍出的年代。每个乱世之际,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而民国岁月,是离现代人最近,也是最能让我们看得到、触摸得到的历史。

每次出境到台湾与香港旅游,我都喜欢买一些关于民国时代的书籍看,尤其是看国共相争的历史,看国,民党蒋氏父子的历史。诚实的说,可能我身体里有一半流动着宁波人的血液,所以隐隐的,我是同情蒋介石的。

现在历史资料片中播放的关于他讲话的片段,在我听来,既熟悉又亲切。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蒋氏会把江浙系的部队当作是自己的嫡系的主要原因。毕竟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由血缘、地域维系起来的关系社会。同乡的情谊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就好像中国人到了国外听见自己的乡音一般,那种激动与亲切是与遇到中国同胞不能相比的。

但是,有句俗话也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这位败走台湾的半个同乡,我也是恨其不争的。抗战胜利后,他的威望一度达到了顶峰,他是世界公认的中国领导人,这一点,连毛也无法相提并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之间的裂隙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无法弥合,这个时候,更需要他的冷静。

但是,他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处理的并不好,太过急躁。他不但没有看到打仗多年的士兵与人民已经厌战,而且对心知肚明的党内腐败与内斗的问题也未能及时的处理。这些弊病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用来打倒他而使用的攻击目标,也为最后他的失败埋下了最严重的隐患。

这些年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籍之后,我也能更为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被我们误解了许多年的争议人物。每每闭卷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几个很令我费解的问题,到底国,民党,蒋介石,怎么会败得这样惨?!真的只是失了民心吗?蒋介石为什么会输给毛泽东?真的是他的用兵不如毛吗?明明他的政府与军队为抗战做出的牺牲最大,为什么到头来没人能记得他的这个功劳,反而还会被人骂了那么多年,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关于国,民党当年是抗,日的言论才被得到官方的肯定!难道仅仅是因为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做的比国民党好吗?

很多的问题,常常是看书越多越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太复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起来双方的说辞都很有道理,可仔细嚼一嚼,又不难发现,在这各执一词指责对方的同时,双方都藏了私心,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盘算。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错,就好像始终有一个叫“灰色地带”的地方存在着。

每次,电视里放到国内的抗,日老兵们贫病交加的画面,我的心里都会忍不住瑟缩。每次,电视里放到那些在台湾生活的孤寡老兵,我又会唏嘘不已。他们不过都是普通的百姓,却被迫承受了政治派别之争带给他们的痛苦。虽然只隔了一个小小的海峡,但他们却在同时承受着别人无法体会到的苦楚。这种痛苦不分贵贱,上至蒋介石,下至普通一兵,都不得不在时间的摧折下,承受着这种深入骨髓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