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幢漂亮的欧式建筑建造于民国年间,具体建造年代不详,连网络上都无迹可查,据说曾为GMD驻舟山的行政机构所在地。蹭导游的时候,我听见一个导游说,当年蒋氏来普陀山时就下榻在这里。可见这里应该说是当时舟山地区相对比较幽静与高级的地方,至少它的硬件设施不错,能接待蒋总统来访。国家级的元首领袖能够居住的地方,怎么说都是当年当地条件最好的。
第一次逛它的时候,是到普陀山的第一天傍晚。下午游览了普陀各个胜境之后,回到旅店,时间尚早,夕阳半挂在空中,蓝天白云和着徐徐夏风,在满山的绿树成荫中,我在旧楼区域兜兜转转,上上下下的探奇。
初初观察这幢建筑,它的主体楼层有三层,为水泥混凝土浇筑,楼面立柱为罗马风格,但立柱上方的装饰饰物为洛可可的繁花式样,相当精致。栏杆采用了镂空方形十字花纹,花纹中央有一个心型标记,看着很是时尚。要不是从老照片里看到几十年前的栏杆板上就已经是这个花纹,我还真以为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杰作呢。
主体楼层呈U字型结构,三层之上还有一个类似于阁楼的顶层。顶层上用了半圆形的拱顶,让人第一眼的感觉就会想起圆明园废墟上那个圆形拱顶的拱门。这幢建筑原先的层高很高,楼道非常宽阔,是民国标准大建筑中经常会有的高度与宽度,使人走在其中,感觉相当舒畅,没有现代建筑中因为层高降低而出现的压抑感。
旧上海曾经是民国时代最摩登与繁华的都市,因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老建筑。在今天福州路、中山东一路等中心地域内的各式民国年间建造的高级楼房中,无一例外的都是层高很高,楼梯宽广,欧式风韵,显出很是大气的海派风格。因此我推测,位于普陀山的这幢欧式建筑,从它保存完好的程度和建造风格上来说,很有可能是建造于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后期。
按照惯常的理念,这样的建筑,应该在十年浩劫之中难逃被砸的厄运。但是,幸运的是,这幢具有明显GMD时代风格的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归国有。因在那个两党隔海对峙的年代,普陀山位于沿海前哨,地理位置重要并特殊,所以,这幢规格高而精美的建筑就显出了其的优越性。
在建国后的数十年里,此地连续接待了几任前来视察海防前哨的开国元勋与国家领袖,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胡耀邦等都曾在这里下榻。在十年文革那段岁月里,这个地方暂时从辉煌步入了沉寂,成为了陆军招待所。正因为有着军队的背景,这幢欧式风格的建筑才没有毁于文革,被相对完好的保存到了十年浩劫结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之际,全军上下的整顿与裁军也让这座曾经的陆军招待所失去了其军队的背景。邓小平时代,军队系统不允许经商的条例出台之后,它被承包给了私人,经过一番装修之后,变成了今天的碧海山庄,正式对外营业,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想来它从军方招待所变成民营旅店的历史不会很长久,至少应该是在90年代的后期,这也许就是我在90年代初来到普陀山的时候,对这个地方没有一点印象的原因之一。如今,在这幢建筑的周围,建造了很多新楼房和新景点,它基本上已经被团团包围在了这些半新不旧的建筑之中,不太能引起游客们的注意。除了住在旅店里的客人之外,很少有人会特别驻足观察一下这幢建筑,或者至多是从导游的嘴里听说一些这幢欧式建筑的历史。
但,也正因如此,它在常年游人如织、香火鼎盛的普陀山景区之中,独具了一份难得的清幽。也为着这份有着独特民国气息的幽静,我最爱漫步在它的三层小楼之中,想象着六十多年前这里的一切,想象着1949年GMD覆亡前,这里会是一番如何慌乱逃离的场景。
那天傍晚,夕阳渐渐的落下,室友赶着要回房,于是,我也步履匆匆的从这里离开。明知我第二天还有时间再来,但,我还是忍不住驻足回头望了一眼旧楼门前绿树丛丛的花园。看着它,远眺它,这样静静的伫立在这里数十年的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