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妈妈洗了一盘清甜的鸭梨,小福芦用小小的手抓起最大的一个。
平安制止道:“汝不闻‘孔融让梨’乎?鸭梨之大者,应让汝姐先吃。”
刘婆子盛饭时不慎打翻了一碗鸡汤馄饨。
平安摇头道:“惜乎哉,鸡汤馄饨之去也,不复回也。”
弄得刘婆子手足无措,还以为自己犯了多大忌讳。
陈老爷听得直皱眉:“乖孙啊,你把舌头捋直了再说话。”
平安伸出舌头,口齿含混道:“祖父,吾舌直也。”
林月白撂下筷子:“要是不想吃饭,娘教你读书去?”
平安忙给娘亲夹菜:“娘,这道莴苣真好吃,脆脆的,你尝尝。”
全家人都被他逗乐了。
“玉官儿明日启程,东西都备齐了吗?”赵氏叮嘱道。
“母亲放心,都在考篮里,每日检查一遍,不会有失的。”陈琰道。
平安回到东院,天井里摆在三口大箱子,娘亲正对着清单仔细检查。
第一层是笔墨纸砚、试卷防水袋、防风蜡烛,以及修补号房用的钉锤浆糊;第二层空着,准备装吃食、炊具和餐具;第三层放置考帘、铺盖,防寒的毛毡等;第四层放置身份文书,户籍、考牌、浮漂等,证明考生身份的东西。
乡试要考九天六夜,吃喝拉撒全在一方小小的号房里,身体状态极为重要,不得不仔细备齐。
他问九环:“同样的箱子,为什么要准备三口?”
九环指着那些箱子:“那是备份,那是备份的备份。”
平安:……
真严谨,可他这回真没打算偷东西呀。
次日一早,平安被一阵鞭炮声吵醒,出门一看,送考的亲友已经在前院吃上早饭了,有人在席间笑谈,有人拉着老爹和祖父说吉利话,陈老爷听着外人的逢迎之词满面红光,红的发紫。
东院里也井井有条的忙碌着。
冯婆子将一袋子白米和耐放的糕点熟食摆在桌子上,又去打包调料,装进考箱里。
平安往食桌前一坐,面前除了一碗及第粥,还摆了至少七种花色的“状元糕”,上头分别写着“旗开得胜、金榜题名、前程锦绣、蟾宫折桂、金科及第、鹏程万里、步步高升”。
问都不用问,这么浮夸的糕点,一看就是祖父弄的。
平安对九环道:“我想吃包子,馄饨,油墩子。”
九环掩口笑道:“老爷吩咐的,今天只吃这个,大吉大利。”
平安:……
第18章 第 18 章 科举到底是什么香饽饽……
陈老爷身为名誉族长,在这种场合自然免不了举杯发言,诉说家史南陈家虽世世代代屡试不第,但依然百折不挠,坚持诗书传家,传了好几代,总算有人走到了乡试,希望陈琰摒弃祖辈的传统,考出好成绩云云。
族人爆发出激烈的掌声,一起举杯,预祝陈琰蟾宫折桂。
平安只见老爹不厌其烦的应酬族亲,连早饭也没吃几口,默默地打包好一盒状元糕交给阿祥,留着给他路上充饥。
陈琰寻空抓过平安来,叮嘱他:“在家要听娘亲的话,不要淘气。”
平安愣愣点头。
又是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一行族人争相帮着拿东西,热切地送陈琰出门。
锣鼓鞭炮齐鸣,马车缓缓驶离陈家巷。
平安心里没着没落的,他真的已经尽力了,如果老爹仍能顺利中举,只能再另想办法了。
族亲们久久不散,聚在院子里说话,曹妈妈带着阿蛮和小福芦到处找他,终于找见了,松了口气:“安哥儿,今天家里人多,不要乱跑啊。”
“阿嬷,我不乱跑,”平安道,“我们去东厢房玩。”
曹妈妈笑道:“真乖,早上没吃饱吧?阿嬷做了红豆松糕,这就给你送去。”
平安点点头,拉着阿蛮和小福芦跑进东厢房,等阿吉顺着门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