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使西洋归来的官员和士兵都有赏赐,许道中也不例外的官升一级,得到了丰厚的恩裳。带回来的良种,朱棣也从郑和处得知了,但再具体的他就不知道了,从朱瞻基口中得知这些良种亩产不低于十石后,朱棣几乎一天都是震惊的。
最后,在胡善祥、孙妙涵和许道中已久在别庄候着,等待朱瞻基的到来的时候,纷纷惊疑不定的看着被朱瞻基带来的皇帝,这怎么还带突然袭击的。
“朕听瞻基说你们从海外找到了亩产十石的良种,怎么也不给朕说一声呢,朕好派人帮你们一把。”一路上,朱棣都是笑呵呵的,到了别庄见到从未见过的种子,笑得更是和花开了一样灿烂,只是那副满是褶子的脸让人怎么说呢,让几人有种猝不及防被打扰到。
朱瞻基轻咳了一声,适时的开口道:“皇爷爷体恤咱们办事不易,所以亲自前来,准备以身作则以做支持和鼓励……”
怎么说呢,这话听着就不靠谱,几人互相对视一眼,纷纷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对这话的怀疑。
什么支持和鼓励?来监视的吧。
撇了撇嘴,到底还是恭敬的行了礼。
谁让这是他们这群人的顶头上司的,头顶上最大的一座山,态度不恭敬也不行啊,胡善祥以为朱棣至少不会这么急,会等到他们种植的
CR
种子成熟有了成果之后才会过来视察,谁知道在事关粮食和社稷民生的问题上,朱棣居然急不可耐的跑来了。
“谢皇上关心,只是这些良种微臣们也只听海外的种植者讲了只言片语,对他们的生活习性也了解不多,能不能大面积的在大明的土地上种植臣也不能肯定,故而不曾奏报天听,还忘陛下恕臣等隐瞒之罪。”
许道中当先越过胡善祥和孙妙涵向朱棣请罪道,他已经从孙妙涵那里大约了解过他离开大明的这两年多的时间,他不在的日子里的事情,先是对自己缺失留孙妙涵一人面对困境的愧疚,而后又是对孙妙涵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的欣慰。
没有像大明普遍的不喜女子出头的大男子主义那样反对女子出仕,许道中对于孙妙涵和自己同朝为官很是惊叹,甚至当面对着妻子行了同僚间问候的礼仪,逗得孙妙涵噗嗤一乐。
朱棣呵呵一笑,摸着胡须,就当没听到许道中请罪的话中的隐含之意道:“朕当然不怪罪,不但不怪罪,朕还要厚赏你们呢。”
说着,朱棣便让朱瞻基领路,去看看他们准备如何种植这些种子。
介绍种子习性的人便成了许道中,胡善祥从旁给补漏,其中胡善祥最熟悉玉米,见许道中说完自己如何从土著人手里换取之后,才开始讲述自己记忆里玉米的种植方法。
每个地区是什么时候种植玉米的她不知道,毕竟她们那一带亲自下地劳作也就是小学之前了,胡善祥大概还有些残余的回忆,现在是七月中旬,也不知道晚不晚,她那个时候大概是五六月份就开始种植的,成熟也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但这不是品种不一样吗?
虽说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但许道中和孙妙涵都是没下过地劳作过的人,哪怕许道中学习了经验,也实践过,可到了他们真正下地劳作的时候,还是请了经年种田的老农从旁协助。
而胡善祥脑中关于如何下田的记忆早就模糊了,最后在田里大放光彩的居然是这位不请自来的皇帝。
看着朱棣兴致勃勃的挥着锄头,和身旁的老农熟络的交流着农事,在试验田里劳作的模样,胡善祥也不得不赞叹,难怪对方能教出朱瞻基这个近乎完美的六边形战士呢,就这以身作则的能力,他们都比不上。
别说胡善祥惊讶,连许道中和孙妙涵都对皇帝大为改观,做了皇帝的人,居然还这么关心民生,熟悉农事,哪怕是这样有目的性的亲自下田,也是大多数的一国之君做不到的姿态。
看着几人的敬佩之意,朱瞻基默默挺起胸膛,隐隐自傲,跟在朱棣的身后,扔种子、埋土的动作越发的娴熟。
胡善祥看着被朱瞻基抢去的种子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