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 / 2)

天下再乱,只要宫墙修得好,皇权牢牢抓在手里,就没有人能够威胁周氏。

徐文颠叹息:“你话是这么说,可谁也不是陛下肚子里的蛔虫,谁能确定陛下一定这么想呢?”

“要殿下知人善任,可如今先生都被贬去锦州,高妃娘娘再过半月也要去观里了。霖都之中群狼环伺,殿下身边……只怕无人可用啊。”

“高妃娘娘只怕回不来了。”晋昭指尖轻敲桌面,“而高大人……只要老老实实待在锦州。待京中风波过去,太子继位,高家便还有出头之日。”

后宫议政,这是犯了周桓的大忌,高岳被贬去锦州,远离京师,也算是急走脱险,可高妃……

晋昭望向指下纹路,太子一向怜惜高若淙,可这也正是她的死穴。

太子越爱她,她死的越快。

“我们这一离京,只怕胡、赵要愈发猖狂。”徐文颠无奈道,“我大延头顶阴云密布,望不见晴空啊……”

晋昭道:“大延弊病,根深蒂固,并非只抹去一个胡氏、赵氏,就能解决问题的。想要改变当下之现状,怕是只能动大刀。”

“你是说……改革?”徐文颠眼前一亮,可转而又黯淡下来,“可当今陛下在上,谁能支持改革?”

在霖都这么些年,他也有些摸清周桓的脾性了。

当今陛下,喜静不喜动,那些看上去风险小、收益高的政策,例如:青州茶改、浣纱江建堤、南北运河,陛下一般会应允。

可若是大刀阔斧的要去改革……

徐文颠这时才算明白了晋昭的建议。

如今朝局混乱,君上只想留下万世美名,不想改变当下现状。

像他这种人,留在霖都也是磋磨,不若适时退去,远离漩涡,待时机降至,再露锋芒。

“也罢。”徐文颠摇头道,“我过些日子辞官便是。”

“只是这卷字……”徐文颠拿起竹筒,显然颇为为难,“我拿在手中,只怕迟早成了祸患。”

晋昭看着竹筒,挑了挑眉:“我倒是知道一个好去处。”

徐文颠顿时望向她:“何处?”

晋昭眉眼一弯:“宫里。”

*

八月初四。

今岁的秋老虎格外厉害,都将近白露了,霖都却仍旧炎热胜过仲夏。

城外,平日香火旺盛的紫方观,此刻一个闲人都没有。

阶梯两侧立满侍卫,长阶中央,一顶轿子被人抬着,缓慢往上行着。

“咳……咳……”

较中女子咳嗽声细弱,一边随行的婢女也跟着揪心起来,低下头,悄悄抹了抹眼泪。

轿夫听见轿子中的声音,步子迈得更小了,唯恐颠到了里边的贵人。

一顶轿子八个人抬,步行缓慢,几乎是在山腰处往上挪动。

看得台阶尽头的妙清道人直皱眉。

“师父。”一边的道童垂头道,“香燃尽了。”

“再燃。”妙清冷声道,“倒是要看看,几炷香能到。”

山腰处,轿子轻缓地往前摇晃着,几乎要让阶梯边上的侍卫打起瞌睡。

“丹青。”

轿中人声音低哑:“还有多久到观里?”

轿子边上,丹青立即醒神,往身后望了望道:“回娘娘,才行了一半呢。”

“落轿。”

轿中,高若淙半阖着的眼终于睁开。

轿子落下,锦绣布帘被一只纤细的玉手掀开。

丹青慌忙靠过去,扶住探身而出的高若淙。

“娘娘……这山顶风大,您身子还未好全,受不得风啊……”

“再这么下去,得走到傍晚了。”高若淙颦眉,拢了拢身上的披风,就踩上了石阶,“我还不至于风一吹就倒。”

第二枝香燃了一半时,高若淙总算到了紫方观门前。

如今天热,旁人大多穿着夏装,可这位侧妃娘娘却紧裹着披风,脸色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