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工作人员中除了一个专职负责文字记录的。
甚至还有一个摄像小哥。
这让林灰很意外,不是报刊的采访么?
怎么还有摄像人员?
林灰对此表示了自己的疑问。
经胡欣的解释林灰才明白。
《数字青年》作为中青报的子刊。
虽然多数时候都是以文字进行报道。
但对于一些在报刊上收获比较大反响的文章。
采访时的视频也可能会被节选出来放映到中/青在线这个网站上。
按说这件事情只是一件很无足轻重的小事。
却稍稍打乱林灰先前的一些准备。
虽然此前胡欣已经和林灰就采访时候要询问的问题通过气。
但同样的问题,为文字采访准备的答案和为视频采访准备的答案明显是不太一样的。
为文字采访准备的答案林灰大可以足够的理性和客观。
甚至可以尽情阐述一件事背后的思辨性。
毕竟文字报道的受众在接受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时愿意去动脑筋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
愿意去探寻根底,去找寻受访者文字背后的逻辑链条。
因为阅读本身上是一种十分理性的行为。
和阅读行为不完全等同。
人们在接受视频的传达的内容通常都或多或少带有的感性思维。
亦即人们在通过视频获取讯息的时候往往会主要依据感性判断来判断内容的价值。
这种情况下,在通过视频采访向外界传达内容的时候如果过于重视理论思辨性,很容易适得其反。
视频传达的内容应该侧重于意义和影响。
而不是内在的逻辑。
在视频里进行思辨阐述很容易被各种断章取义。
这样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采访呈现的形式可能会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
那么林灰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似乎就应该迁就视频报道的形式。
第242章 官方记者的造访(中)
第242章官方记者的造访(中
说实话其实林灰对视频采访其实是很排斥的。
文字报道成文之后总不至于有人再断章取义。
而视频公开的话谁知道会被无良公众号怎么剪辑?
另一方面而且视频采访的话。
一些“微表情大师”还会热衷于通过微表情来解读很多事情。
如果真的是善意的解读还好。
问题是很多时候这种解读还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种。
这种恶意解读很恶心人。
林灰现在还记得,前世一位他很尊重的老教授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被问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部分人失业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专家只是很客观理性的阐述自己的看法。
回答的其实是滴水不漏。
回答本身即使以苛刻的眼光审视也不见得有什么问题。
但正所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以欣赏的眼光看一件事总能找到优点。
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也总能鸡蛋里挑骨头。
在一些吃饱了撑着的“评论家”眼中。
就因为老教授在采访的时候表现得很平和没什么多余的表情。
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解读为淡漠人性为人冷漠。
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还要表情多么浮夸才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