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是完全学分制。
那林灰似乎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果断选择麻省理工学院就完事了。
水木什么的一边呆着去。
林灰之所以青睐完全学分制。
不仅仅是因为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能够快速修满学分。
完全学分制还意味着学生能够充分根据个人兴趣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对于学习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像交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这种东西,可能现在看确实没用。
但这种东西我不可能不写,总不可能前面一点没交代。
后面突然提到人工智能遇到瓶颈了,那是不负责任。
什么样的技术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无脑嗨,我做不到。
而且一本书也不可能是竹竿子一样一节一节往上去。
对于一本很长的书构型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塔基搭的够大够稳,才能盖的足够高。
而且金字塔结构的文章才符合正常的行文逻辑。
我每天写新章节的时候都会从头读一遍。
或许单章看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连贯着读下来,我不觉得有什么技术发展逻辑方面的问题。
前面一些章节或许你不觉得它有什么用,但后面都会用得到。
第151章 MIT CS 准大一新生(中)
第151章MITCS准大一新生(中
通过一番搜索,林灰发现这个时空下麻省理工学院实行的确实是彻彻底底的完全学分制。
而非打着完全学分制旗号的学年学分制。
这种情况对林灰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有利的信号。
这意味着林灰能在尽可能不违规的情况下尽快获得一份说得过去的学历。
林灰之所以汲汲于学历是有原因的。
现在互联网方面早已度过了野蛮的原始期。
至少表面上已经度过了野蛮的原始期。
此时的互联网产业内部虽然很多做法依旧上不得台面。
但表面上一定要各种光鲜亮丽。
不够体面的话根本不跟你玩。
而名校背景、名校学位本就自带光鲜亮丽的标签。
虽然听起来有点威信主义,但事实如此,很残酷也很冰冷。
或许有人认为有钱就能搞定一切。
不好意思,那是在梦里。
前世王某林倒是不差钱。
涉足互联网口号喊得震天响搞得动静也不小。
甚至喊出什么“互联网思维就是企业往脸上贴金”“互联网思维就是没有定式”之类的话语。
结果呢,老王自己下场搞互联网也没搞出什么成果。
嚷嚷几年雷声大雨点小,没什么太大进展。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几个热门方向:
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些热门。
老王基本上一块肉都没吃到。
到处蹭汤喝,简直是新时代汤达人。
总之从面子上看追求更高的学位是有必要的。
从里子上看,一样需要追求更高的学位。
学位的提高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话语权的提高。
有了话语权之后很多事情才能如臂使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