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张照片拍的铜制艺术品都十分精致好看,大到一对驯鹿鹿角,小到一枚戒指。
宋郁被其中铜制品的做工吸引,两个人不知不觉挨得距离很近。
裴祉站在他们身后,望着两个人的背影,皱了皱眉。
“借过。”他的声音冷淡。
宋郁全神贯注盯着手机屏幕,听到后背的声音,只是下意识向后退了两步,给他让出通道的位置,头也没抬。
反倒是周琰的目光落在出现的男人身上,停留了许久。
裴祉眼眸低垂,看一眼完全无视他的宋郁,而后很快移开,对上周琰的目光。
周琰朝他颔首点头,打了个简单的招呼,好像彼此认识。
反倒裴祉的脸上面无表情,径直往前走。
周琰望着男人离开的背影,一如既往的傲慢,他无奈地摇摇头。
“你这些照片能发给我吗?”宋郁翻完了全部照片,终于抬起头来。
周琰收回视线,“可以。”
他把照片以及朗伊尔城小店的地址和名字一起发给了宋郁。
在新奥尔松没有信号,信息传送很不方便,花了不少时间。
裴祉处理完全部的工作,余光瞥到码头另一边,发现那两个人还在凑着脑袋聊天。
他的眉心皱得更深,薄唇轻抿,站在黄河站驻站队员开来的皮卡车前,沉声喊道:“宋郁!我要走了,马上过来!”
第34章 北极
自雪原号从上海出发,一路抵达黄河站,已经过去了月余的时间。十二月底,在北纬78度的城镇,早就告别了太阳。
长期居住在此的人们,以很娴熟的速度接受了极夜的到来,生活轨迹没有因为持久的黑夜而改变,依靠钟表,维持着二十四小时的生物节奏。
然而对于宋郁来说,开始两天的新鲜劲儿过去以后,变得非常难熬,黑暗好像天然会使人的情绪变得低落抑郁。
考察队里不少人也和她一样,压抑沉闷。
所以通常北极的科学考察会选在夏季,在夏季的时候,新奥尔松有两百多名科学家聚在这座小镇,到了冬季,大部分的人员都会撤离,躲过极端的严寒与漫长的极夜。
为了缓解大家的情绪,加上他们抵达黄河站的第二天正好是赶上冬至,黄河站的站长和船长商议,全员一起包饺子吃。
新奥尔松的面积很小,各个国家的人聚在一起,谁都认识谁,过个节什么的,也都会邀请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分享。
于是,这一天傍晚,小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聚在了黄河站里。
黄河站是一栋两层楼高的正红色房子,总面积有五百来平方米,门口立着两头巨大的石狮子,挂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金属牌子,在极简的建筑外观下,衬托得庄严而肃穆。
此时,黄河站的休息室、食堂里挤满了人,大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例有一比一,实现了一对一教学。
宋郁也凑了个热闹,只是她一点不会包饺子,既不能给外国友人输出中国的传统技能,也不能帮上忙,很快就被嫌弃占位置,赶出了混乱的食堂。
她蹭了蹭手上沾到的面粉,沿着走廊往卫生间的方向走,走着走着,无意听到两个人对话的声音。
船长的声音粗粝,辨识度和穿透力都很强,他呵呵笑道:“周总,您看,这一路没出什么岔子,完完整整把宋郁给您带回来了。”
周琰的语气亦是客气有礼,“有劳船长,让您费心了。”
船长摆摆手,“没有没有,哪里的话。”
闻言,宋郁眉心紧皱,走了过去。
船长余光瞥见她来,将夹在胳膊下的帽子戴起来,脸上一副了然的表情,识相地不打扰。
“正好,你们俩聊。”
周琰看见她,惊讶的神色一闪而过,很快恢复常态。
半晌的沉默。
“刚什么意思?”宋郁开门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