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改革开放之初,住房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福利分房仍是主流。
而这时,出现了一个词汇“调房子”,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家家户户都在为此奔走。
有调房需要的市民,先要向自己所在辖区的房管部门报批,获得同意后,拿到一张《住房使用交换登记证》,找到调房对象后,再经各自的房管部门批准。
很快,各市辖区房地局都设下了住房交换所,各个街道的房管所都配有一名住房交换员,一些大型单位,如机械、纺织、交通等,更是设置了单独的换房机构。
换房的类型,分为一调一、一调二和二并一,除此之外,还有楼上楼下互调、设备和面积互调、地段和面积互调等。
说是以物易物,不涉及金钱往来,但却算得很精,如一个抽水马桶能多换两个平方米,一个阳台或一扇窗又能多换多少……
这政策一出,家里时不时有邻居上门,想跟他们换房,七楼的孙玉英更是跑了数趟。
说了一遍又一遍不换,偏就跟听不懂人话似的。
华侨新村那边的房子买下,正在打通、装修,短时间内还搬不了家。
6月底的一天晚上,杨展鹏突然过来说为了响应政策,央行允许职工购买现住的单位房产。
叫褚辰看应该是回笼资金。
他们家住的这套公寓住宅,四室一厨一卫两个大阳台,两个储藏室算是送的,其他的算下来是一百六十八平方米,因所处的地界和环境,一平方米要价135元,总价22680元。
褚韵也想要,可她手头没那么钱,她跟褚辰商量用这套房换两套小的,她跟褚辰一人一套。
换小那是不可能的。
褚辰问她手头有多少钱?
不到三千。
三楼跟他们同样户型的人家也想买下现在的住宅,钱不够,褚辰过去不知道跟人怎么谈的,回来便让二姐跟人家合作,买下一间18平方米左右的朝南主卧。
褚辰这一泼操作,给了很多人启发,钱不够买下整套的,那便找人几家合买一套。
第122章 保障,回老家
住房商品化一实施, 华侨新村的房子便可以过户了。
褚辰去办的,连同公寓这套,都落在了邱秋名下。
虽然早在褚辰让她签字时, 邱秋便已经知道了, 可当他将房产证递过来时,邱秋还是笑道:“我以为会让昭昭和航航抽签呢, 姐弟俩一人一套,抽到哪套是哪套。”
褚辰端起杯子抿了口,看着灯下的妻子,唇角微扬:“女性自古便比男性的寿命长, 我得给你留下足够的保障。”
家里的两个孩子他自付能教好, 可他是学经济的,早在乡下当供销社主任时,脑中便已有了风险意识。
两个孩子的品性是不错, 可也无法阻止他为邱秋的余生多思多想将保障一点点加满。
将房产证放进衣橱的保险柜里,邱秋坐回他身旁,拿起笔边抄录整理市中医医院赵老师的临床笔记,边跟他道:“我们研究生班不是二年学制嘛, 现在任书记要求我们学制延长半年。”
褚辰理解地点点头:“是该延长。不说去前线的众人,你瞅瞅自己, 因为神机丸二代、三代的研制和针灸班的开设,缺了多少课。”
邱秋不服地轻哼了声:“我有补上。”
“你早起晚睡补的是书面知识,星期天你都在针灸班上课, 临床经验怎么补的?”
邱秋瞪他, 长了张嘴, 真不讨喜。
褚辰看将人惹毛了,忙转移话题道:“上午韩新生打电话来, 说故/宫旁边有套四合院要卖,要价2.6万,他帮忙往下压了1000。我已经将定金给他打过去了,后天是周日,跟我去一趟北京吧,房产证写你的名字。”
“多大?”
“200多平方米,三进四合院里的二进院,有正房三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四间。”
“一进院和三进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