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先是一阵沉默。

点翠制品在香江不算罕见,尤其清晚期的物件存世量不小,不少人觉得这簪子工艺尚可,也很漂亮,却算不上稀世珍品。

“三万五。”

一个略显迟疑的声音响起,是后排一位做银器生意的老板。

唐嘉茵没动,只是端起茶杯抿了口茶。

她心里清楚,这簪子的价值不在材质,而在那几缕点翠寻常点翠用的是普通翠鸟羽毛,可这簪子上的,是极为罕见的“雪顶翠”。

羽毛根部带着一点银白,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专为后妃制作首饰时才会用到的料子,民间流传极少。

而这个雪顶翠,被她收来的时候已经烂的不成样子了。

银器当然也是有很大磨损的。

不过在灵泉水的浸泡下,一切当然恢复原样。

“四万。”

坐在前排的一位老夫人举了牌,她发髻上斜插着一支类似的点翠簪,显然是识货之人。

方才那几位名媛所在的角落忽然有了动静。

“李老,这簪子看着也就那样,哪值得这么抢?”

被称作“李老”的老者眯着眼打量着展台上的簪子,捋了捋胡须,“你看那翠色,暗处泛蓝,亮处带银,是雪顶翠无疑。小姑娘,眼光不错的。”

他这话像是对唐嘉茵说的,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五万!”李老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场内瞬间安静。

唐嘉茵抬眼看向李老,微微颔首。

她知道,这簪子的真正价值,终于被看见了。

最终,银鎏金点翠簪以八万港币成交,被李老收入囊中。

落槌的那一刻,李老特意回头看了唐嘉茵一眼,眼神里带着欣赏。

毕竟唐嘉茵喊价的,都是看着不太起眼,但是实际上却比看着价值高很多的拍品。

然而李老又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全都是唐嘉茵的?

第145章?之前是我有眼无珠

接下来上拍的是一件明代的铜制熏炉。

炉身刻着缠枝莲纹,炉底有“宣德年制”的款识,只是线条略微软弱,显然是宣德年间的仿品。

唐嘉茵当初收这件时,就没指望它能卖出天价,只想着能收回成本便好,起拍价定在了十万港币。

“十万?一个仿品也敢叫这价?”

有人低声议论,觉得卖家狮子大开口。

唐嘉茵却不慌不忙,等场内安静下来,她忽然站起身,声音清亮,“诸位不妨细看炉底那‘宣德年制’四字,虽刻得浅,却有刀痕崩裂的痕迹,是典型的‘双钩填色’工艺,仿品里用这种工艺的,必是当时官仿官的物件,比民间私仿珍贵得多。”

她这话一出,场内顿时炸开了锅。

几位懂行的藏家立刻凑到展台前细看,果然在款识边缘发现了细微的崩裂痕迹,纷纷露出惊叹之色。

“十二万!”

“十五万!”

“十八万!”

竞价声此起彼伏,最终这只“非精品”熏炉竟拍出了二十五万港币的高价。

当拍卖师宣布成交时,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多看了唐嘉茵两眼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内地女子,总能在不经意间,让那些被低估的藏品绽放出惊人的价值。

而拍卖师的眼光,自然会被某些人捕捉到。

再加上唐嘉茵特地点出这个宣德炉的不寻常之处已经有人猜到,这东西是她的了!

整场拍卖会,唐嘉茵共上寄卖了十五件藏品。

从清代的玉佩、民国的瓷器,到明代的铜器、宋代的残碑拓片,件件都不算顶级,却件件都有独特的地方,最要紧的是每一样品相都很好。

最终算下来,除去佣金,她足足赚了三百二十万港币。

拍卖师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欣赏唐嘉茵,竟在离场之前,专程走过来跟她握手。

这一下,更是让很多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