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已经和陈妃闹翻,贺嬷嬷也不再避着,“娘娘,陈妃心思不纯,娘娘仁善没发现,奴才可早就发现了。

“嬷嬷怎么发现的?”王德妃更失落了,难道就她识人不清吗。

“陈妃从娘娘手中拿走了多少好东西,她又给了娘娘多少,每次都是娘娘吃亏,以前娘娘愿意,陈妃嘴巴会说会哄娘娘高兴,只要陈妃不出格,奴才就当没看见,当是花钱找个人陪娘娘解闷了。”

“陈妃困难,本宫帮助着点也正常啊。”

贺嬷嬷只觉得老爷夫人把娘娘养的实在是太单纯了,如果不是当初皇上护着,怕不知死了多少回,更不要说生下大皇子了,无奈道:

“娘娘啊,这世间的情谊都讲究个有来有往,如此方能称之为真正的朋友,若只有一方付出,那就是冤大头。娘娘您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对陈妃多番照顾有加,但娘娘您并不亏欠于她啊,哪需一味付出。暂且不提未入宫前如何。可自从进了宫之后,陈妃所得到的赏赐难道还少吗?按理说,她本应心怀感激之情,寻思着也该回赠娘娘一些东西才对。”

第43章 明哲保身

“然而陈妃送过稍稍贵重一点的东西给娘娘吗?没有。而且每当娘娘给她银两时,她依旧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就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般,这实在是让人有些心寒,娘娘你想想是不是?”

贺嬷嬷不提还好,一提她一回想,确实如贺嬷嬷说的一样,陈妃没送过她什么值钱的东西,低声问:“嬷嬷,你会不会觉得本宫很傻啊?”

“娘娘不是傻,是心思纯善,娘娘不必自疑,错的是陈妃,娘娘没错。”贺嬷嬷先安慰着王德妃,然后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娘娘与陈妃断交了?”能让娘娘做此决定的,肯定不会是小事。

她看着面色不虞的娘娘回来时,就问过一路去的筱蝶发生了什么,筱蝶说她离得远,没听清娘娘们具体说了什么。

王德妃把凉亭中,陈妃如何挑拨离间的,如何把她当枪使的,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贺嬷嬷。

贺嬷嬷脸色随着王德妃说的话变得越来越阴沉,到最后,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怒骂:“陈妃这个白眼狼,娘娘待她不薄,她不报恩就算了,她这是要害死娘娘和大皇子啊,真……真是畜生不如。”

幸好娘娘没听她的,娘娘一旦信了陈妃的挑拨离间,娘娘和大皇子都完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陈妃真是打得好算盘啊。

“嬷嬷别生气,算了,就当这些年的银子和东西都喂狗了,今后,翠微宫的大门,不对陈妃开了。”

“娘娘,怎么可以算了,陈妃必须为她做的付出代价,陈妃上次不是找娘娘说她的父亲想往上升一升吗,看中了户部员外郎的位置,当时不是奴才劝着,娘娘还真的想让老爷帮忙留意一下呢。”

“有这样的女儿,看来陈县令也不是个好的,户部员外郎怎能让这样的人当,豫州的县令陈大人也不必当了,找个穷困的地方调过去吧。”

贺嬷嬷敢说官员的调配可不是随便说的大话,她不是普通的嬷嬷,她是娘娘母亲的陪嫁嬷嬷,外人都觉得老爷在皇上登基中立下功劳,得皇上器重。

但是不要忘了,夫人是武郡王武觉的嫡长女,和淑县主,武郡王的父亲在温懿皇后与边关一战中为了掩护温懿皇后,力竭而亡,独留下只有五岁的武觉,温懿皇后怜其年幼失父,又为报恩情,为幼子武觉请封郡王,三代始降,当时的皇上同意了。

温懿皇后一直护着武觉长大,后还为他亲自赐婚,生了长女温懿皇后做主封为县主,赐号和淑,后来还把十七岁的她赐给了五岁的和淑县主,她当时是温懿皇后宫中的二宫女。

可惜温懿皇后去世的早,先帝昏庸,在奸人挑拨下对武郡王起了猜忌,郡王为了家人安危,逐渐淡出先皇视线,低调行事。

为了避嫌,更是把和淑县主许给了出身寒门的新科进士王修杰。

娘娘被算计进了愉王府,县主怕娘娘心思单纯受欺负,让她随着娘娘一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