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感慨道:“护龙卫无孔不入,这个刘奇潜伏在燕城守军十几年,直到昨日才暴露身份。”

“眼下内战,楚王要夺皇位……两个月前,护龙卫就撤出燕城,可是早就知道此事?”

“并非如此。”福伯又压低声音,“陛下派护龙卫刺杀世子。燕王爷恼怒无比向陛下提了众多条件,护龙卫撤出他的辖地是其中一条。”

李如意蹙眉道:“护龙卫永远都别来北方。”

福伯临走前,特意嘱咐道:“我家老爷说,有反皇派就有保皇派,并且保皇派的人数多可能闹的动静会更大。这几日燕城乃至整个北方都不会太平,请您与家人尽量不要外出。”

李如意连忙道谢,等福伯走后赶紧告诉家人。

谁知,李山不同意呆在家里。

他身上揣着赵氏给的两千两银票,准备带着伍余年父子出门,去周边大量购粮囤积备用。

李如意一听两千两银票,数量如此大,肃容问道:“爹,你和娘决定做这么大的事为何不跟我说一声?”

眼下的用麦子磨好的白面三个铜钱一斤,要是从农民手里大量购买,两个半铜钱就能买到。

白面不能长久储存。李山要买的是麦子。

麦子一斤才一个半铜钱。一两银子能买六百六十多斤麦子,一千两银子能买六十六万斤麦子,两千两银子能够买一百三十二万斤麦子。

燕王的辖地麦子年产量80亿斤(网上查资料,我国唐代粮食总产量达595亿斤,唐代1斤等于16两。),如果每个富人都买132万斤麦子,只够6000人买的。

先不说凭着李山自已能不能买到这么多的麦子,就说他买回来往哪里放,这么多粮食吃十辈子都够了,哪怕是麦子也有储存期,腐败了怎么办?

李山被赵氏的病情耽误了两天,心里着急去买粮,但是仍要给爱女解释,“闺女,不是我们不跟你说,而是这事不用说,你看,我们家的人口这么多,这么多张嘴要吃粮食,若是北方打起仗,到时兵荒马乱,我们家想买粮食都没地方买,人不吃粮食就得饿死。这是关系性命的大事,我和你娘就做主了。”

“我们家夏收的麦子一斤都没卖,全部放在地窖,如今地窖堆满了粮食,那可是近三万斤,地窖里面还有果子、腊肉、油什么的,这么多的吃食加在一起。吃几年都够了。我们家不用再买粮食!”李如意的脑袋一下子大了,幸亏今天在家没去作坊,不然爹娘不声不响的就把这事办了。

“唉,闺女,你太小没经历过大事,这仗要是打起来,至少几年、十几年。三万斤哪里够家里这么多人吃的?”

“几天前,燕王就对外宣称,燕军不参与内战,只要有他在的一天,就会守护北方的百姓。战火不会烧到燕城。您得相信燕王爷。”

“闺女,不是我不相信,而是粮食就那么多,别人家都去疯抢买粮,我若不买,以后我们家的人没粮食吃就得饿肚子。”

李山说到激动时,竟是热泪盈眶,“当年,我、你娘、你二叔逃荒,一块拳头大的黑面馒头能吃两天。你二叔饿的皮包骨头瘦,你娘连路都走不动,我也差点走不到燕城。我们三人差点死掉。没有粮食,人会饿死,真的会饿死。你没有经历过,不懂那种饿带来的恐惧!”

李如意知道李山夫妻、李石逃难,却不知过程这般艰难,但是那是在以前,不是现在。

她等着李山情绪缓和些,方道:“爹,燕王下令不许大户人家囤粮,不许造成民间恐慌。您是燕军的军官,谁都知道我们家是靠着燕王府起来的,若是连您都违背燕王的命令,连您都不相信燕王的话,连您都认为内战会打到北方打到燕城,在外面大肆购买粮食,那别人怎么想怎么做?”

王燕把赵氏请过来了,婆媳进来的时候,正好听到李如意的这番话。

赵氏到底是秀才之女,有些见识,再加上这几天局势这么紧张,燕王爷令人砍了北华书院一名进土师长的脑袋,血淋淋的事件,容不得赵氏不在意,失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