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一听要捐银子,很心疼,不过,只要银子能用在救济灾民上,那还是捐些。
几十里外的长平县李家,赵氏正与几个儿子商量事情。
原来这两日来了几波人拜年。
上次被李山拒绝的几个里正带着土特产来了,见正主不在家,就没说什么,说一堆吉祥话,把土特产放下就走了。
吕道正派人来送帖子,得知李山父女不在,他本人没来,他的夫人带着两个女儿来了。吕夫人母女见了赵氏及李家少年。
吕夫人话里话外的意思想与李家结亲,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李英华、李敏寒。
曾在金鸡镇驿站当站长的刘大人,去年任尚县县令,派人来递话,想与李家结亲,把侄女、外甥女嫁给李英华、李敏寒。
还有长平、尚县的几个地主派人来问,也是要把家里的女儿嫁给李英华、李敏寒。
几个地主跟李山不熟悉,但是他们的儿子与李英华兄弟在一个书院读书,知道兄弟俩人品高尚家风端正学业好,就想把女儿嫁给兄弟俩。
正月整整一个月都是走亲戚的时候,在这期间说亲事的特别多,媒婆乐了。
李山当官后,几个月来李家说亲事的合在一起,都没有正月这几天的多。
偏偏李山不在,两个儿子的亲事,这么大的事赵氏做不了主,只能一律婉转的答复等李山回来再商议。
今晚,赵氏要问问李英华、李敏寒的心意。
在问之前,赵氏先表态,“吕大人、刘大人都是官员,我们家要是能与他们两家联姻,最好不过。”
376 逐出家门
李英华低头道:“儿子年龄还小,亲事上头不着急。”
赵氏微笑道:“你今年十三岁,不小了。”
李敏寒大大咧咧的道:“我要考取功名再定亲事。”
李福康抢着道:“男子汉先成家后立业。”
赵氏点点头,道:“是。别人家也是这样。你没道理先考取功名再定亲事。”
大周国的人定亲事早,有的人家还定娃娃亲,像李英华兄弟十三岁议亲事都算晚的。
李健安道:“书院的先生都是先成亲再考取功名。”
李福康嘀咕道:“若是人人跟你一样考取功名再成亲,人口会减少,国家都会乱了。”
男子十四、女子十五成亲。大周国各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这样。传宗接代,繁衍子嗣,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一个家族是否兴旺,首先要看人多不多,国家是否兴盛,要看人口数量。
赵氏以为两个儿子害羞不好意思,便道:“我与你爹是打算等你们明年科考之后定亲事,不过,吕、刘两家都是好人家,你们不能错过。”
李健安低声道:“娘,等爹和妹妹回来,先打听一下两家的人。”
赵氏道:“吕家除了吕大人的嫡长子没有见过,别人我们都见过了。我看着人都不错。刘家,我们跟刘大人前年就认识了,只是没有见过他的家人,更没见过他的侄女、外甥女。”
李英华抬头道:“刘大人是官员,他的侄女、外甥女的生父不见得是官员。”
李福康道:“刘大人爽快耿直,待人大方,要他有女儿就好了。”
前年李家修建老房子的银子用的是刘大人的赏银。
刘大人跟李家很有缘分。
赵氏笑道:“要是刘大人的女儿,当然是很好。”
“刘大人的侄女、外甥女,我们都没有见过。”李健安问道:“三弟、四弟,你们见过两位吕小姐,觉得怎么样?”
李英华莫名有些心烦。
什么吕小姐,长得什么样,他都没有注意。只要一说起他的亲事,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一张少女的笑脸。
李敏寒羞得低头,小声道:“都挺好。”
李福康哈哈大笑,“四弟想当吕家女婿。”
李健安向来老沉稳重,也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