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得好看,瞧着就让人心生好感,汉子们不便多说什么。妇人和夫郎们就赞李青山好福气了。
帮李青山把猪肉摊子打点好,柳鱼要去斜対面卖青团。
有人瞧见了,就问:“青山兄弟的夫郎,今日也出摊啊。”
李青山点了点头,抓住这个机会说:“他是南边来的,做了些家乡的吃食过来卖。”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出过云水县,一听是南边的吃食顿时来了兴趣。买完肉后便转个儿弯走几步去了柳鱼摊子。
赶了一路青团已凉透了,这会儿火烧起来,青团热了一点才慢慢散出了苎麻叶的清香味儿。
别说,还真是挺好闻的!
两文钱一个也不贵,是个稀罕吃食,都乐得买个尝尝。
当然,像有钱的广老板自然是大手一挥,“一样给我来两个。”
柳鱼多送了他一个,广老板发现了,问他怎么多给了一个。
柳鱼道:“听夫君说起过,广老板是他的第一个客人,所以多给广老板装了一个。”
广老板一听乐呵得不行,待尝了一口芝麻花生馅儿的青团后,又折回来道:“一样再给我来两个!”
香味便似招牌一般,不消多费嗓子多喊,便自有人寻着香气而来。柳鱼的青团卖的火热,米花糖也是在他摊子上的,自然借着青团的光也能卖得出去,最后柳鱼还比李青山收摊的早。
“一百五十个青团,五十块米花糖,卖了三百九十八文。”丛春花道:“早知如此好卖该多备一些的。”
柳鱼倒觉得这个数正好,他是比着李青山卖猪肉的斤数准备的。去掉成本,净赚约二百二十文,柳鱼很满意,心想若是生意日日都如这般就好了。
不过他很清醒,不管是米花糖还是青团都不算什么稀罕难学的东西,有心人稍加一琢磨就能学会,这生意做不长久。
但此刻柳鱼抱着装铜钱的竹筐是真的高兴,近四百文就有几斤重。
李青山见他高兴,把今日卖猪肉的钱也提给他看,虽现在还是有一部分猪肉没卖完,但刚刚卖的那些还真是将柳鱼给李青山缝的大麻袋都快装满了。
李青山道:“一会收了摊,我们去换成银子。”
柳鱼点点头,手埋进了装钱的麻袋里,眉梢眼角都带着笑。
第29章
接近午时的时候,猪肉都卖光了,李青山收了摊。
今日没给自家留猪肉吃,方才柳鱼和李青山在这里看着摊子,丛春花早去肉铺割了两斤羊肉,还去码头买好了鱼。
这会儿收了摊子,又去面馆吃完了午饭便直接能上街逛了。
这是李青山和柳鱼第三次一起来县城,头次的时候是去安济院接关老太太,那会儿两人新婚路上都没说什么话,更别说有闲心思逛街。第二次的时候是秋社,半夜就起了,等卖完东西累得不轻,一点过节的心思也没有。
而这次,来时赶路虽累,但一趟挣了这么多银钱冲淡了所有的疲惫,回去时还有牛车坐,倒是能好好逛逛的。
丛春花和李青山都说叫他看着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现在家中银钱丰了,腰包鼓了,得多补偿柳鱼这个新夫郎。
但柳鱼在李青山家不缺吃不缺喝也不缺穿,委实没觉着自己有什么要买的。
最后还是丛春花做主给他挑了好几个颜色的棉质发带,又拉着他去香粉铺子里花了五十文给他买了一小瓷罐的面膏。
柳鱼觉着太贵了,推说不要。
丛春花道:“咱们青州府冬天干人,不抹脸会皴的,那样可不好看!”
柳鱼想了下没再推脱,挑了个自己中意的香味儿。丛春花也给自己和关老太太各买了一罐子,但是她们的就是普通的脸油了,不带香味儿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中药加在里头,要便宜许多。
买完这些,又去买了些盐、灯油等家里要用的东西和糖、糯米等做青团用的东西。
最后又在街上给家里置了两口大水缸,买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