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皮菜杂质多,要想清洗干净是很麻烦的,午饭是赶不及了,柳鱼淘了点米,用淘米水先把这些地皮菜浸泡上,接着开始准备午饭。

听动静,好像是李青山回来了,柳鱼从灶房里往外看了一眼,便见李青山端着一个小竹筐走过来了。

李青山蹲下身,把竹筐捧给他,柳鱼才看到,是一串红彤彤像小灯笼一般的果子。

李青山满脸都是笑,“这叫茶藨子,甜甜的,你尝尝?”

柳鱼听李乐容念叨过,茶藨子才是最好吃的野果,就是越来越不多见了。

柳鱼在李青山的期待下,摘了一颗果子放到了嘴里,才咬一下,果实的汁水就一涌而出,甜甜的,柳鱼点点头道:“好吃。”

李青山更高兴了,伏在柳鱼膝上,神采奕奕地道:“以后每年我都给你采。”

柳鱼捏了一个送到了他嘴边,李青山张开嘴偏爱撩闲的把柳鱼的手指也咬进嘴里。

柳鱼眼角隐约有了点笑意,“我刚填过柴。”

他刚刚可是捏着果柄吃的,喂他也是捏着果柄的。

谁叫……

李青山身形一顿,吓唬人似地张了张嘴,又轻轻咬了咬柳鱼的手指。

柳鱼眼角的笑意更甚。

外头丛春花叫李青山叫的急,李青山暂时放过了柳鱼,先出去了。

柳鱼望着他的背影,愣起了神。以往偶尔寻到几次味道好的野果,半路也会被人抢去。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摘了。而现在不仅有人会时常摘给他吃,还会特意寻来味道最好的果子送到他手里。

柳鱼望着手里盛野果的竹筐,心里酸酸涩涩的。

第12章

午饭,吃的水芹炒木耳、拌平菇,烙饼和米粥。

秋日里,家里和门前的菜园子里是收了不少菜,但多数都是准备晒干菜过冬用的,这会儿就尽量不吃了,多挑着不耐放、不能晒制成干菜或者外头还鲜嫩的野菜来用。

水芹就是上上选,长在吴白河分流出来的各种小池塘或者沟渠的旁边,隔了一茬又长出一茬的,现在也能吃到鲜嫩的。

水芹脆生、木耳柔嫩,吃起来清香无比。拌平菇是平菇焯熟后加辣椒面、葱花、芝麻、蒜蓉淋上热油,和酱油、香醋一起调拌的,非常香辣下饭。

柳鱼都一次吃完了一整张烙饼,家里不同的饮食习惯互相影响着。

丛春花喝着前阵子李青山买来的大米熬成的米粥道:“这大米粥是挺好喝的哈。”

香甜醇糯,米香味儿十足,喝下一碗,身上热腾腾的。

可惜稻米在他们北方米价贵,听说因为南江府的水灾,这阵子都快涨到二三十文一斤了。吃完这些,家里怕是一时半会儿都吃用不起了。

饭后,李青山趁着今天天不好,村长家不用忙谷子的事,请了他来给家里的谷子过称。

外头地面还湿着,直接就在粮仓里过称。

称粮食得用大杆秤,从秤毫中穿上一只木杠,李青山和李青河两个人抬着,稍稍脱离地面一点,村长就拨秤砣读数,他大儿子在一边帮着记下。

忙活了有半个多时辰,这些粮食才算都称完。零头不算,一共两千一百斤,合计要交一百零五斤的粮税。

青州府的粮食种植基本就是“割谷种麦、割麦种谷”,麦子是冬小麦,这一时间段里不必再种苎麻和棉花。

今年四月底十亩地的麦子产了有一千四百斤的粮食,他们青州府的人饮食习惯多是麦面为主、粟米为辅。因此,这一千四百斤的小麦当时是都没卖的,原是他和他娘一年的口粮。

但现在家中多了两口人,这点麦子显然是不够了。李青山算了算,预备留下四百斤的谷子。年后,粮不够的时候,就买麦子自己磨面和稻米混着吃。

过完秤,柳鱼带上镰刀、背篓和李青山一块出门去。

昨个儿晚上下了一夜的雨,正是土好挖的时候,李青山想趁着这个时候把新分的那五亩地要用来堆肥的坑挖出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