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女性连人身自由都不在自己手上,要说她们有自己挑‘客人’的自由,未免就太可笑了。老鸨捧着是因为她们能赚钱,这种‘捧’也只是掌握她们的手段之一而已,所谓‘软硬兼施’,这是软的部分。真的和老鸨的利益冲突了,就能看到什么叫‘硬’了。

类似‘艺伎’的存在,留存到现代社会不奇怪,现如今哪里没有‘高级交际花’呢?但像日本这样堂而皇之地摆到阳光下,甚至当作一个重点文化项目去宣传,那真是独一份了。而日本厉害就厉害到,真的给世界多数人洗脑成功,将‘艺伎’看作是正常的职业,包括很多艺伎自己都是这样觉得的。

林千秋倒也没有批评‘艺伎’,那未免太居高临下了,她反感的是日本这个社会风气,也是社会风气造就了现状。

但社会风气又不是一两句批评能指点的,那太复杂了。所以最后林千秋也只能摇摇头,暂时放过了这个,和南云凉介说起了车厢里播放的京都小曲,也不知道是哪一首,但风格无疑是很京都的,一听就能听出来...好歹林千秋这辈子还学过一点‘日本筝’呢,这方面还是有点鉴赏能力的。

“是很有名的歌谣《祇园小呗》,去京都看艺伎这算是保留节目之一了。”南云凉介顺口解释。他是歌舞伎子弟出身,而歌舞伎一向和艺伎联系很深,舞踊方面重合的学习内容也多,难怪一听就知道。

当然,这也有《祇园小呗》确实出名的原因。日本的‘呗’,其实可以翻译为‘曲’‘调’,这样对华夏人或许更好理解。如《祇园小呗》这种古代歌谣,直接就能翻译成《祇园小曲》或《祇园小调》,清晰好懂。

“月出东山朦胧美,篝火映照夜雾垂,梦境月圆红樱飞...祇园恋如长垂带......”(注一)

广播里播放着温柔缠绵的歌曲,林千秋竖起耳朵听着,怔了怔:“这就是《祇园小呗》啊,说起了很不可思议呢,从小到大我也只是听过它的大名,实际却没有真正欣赏过。很少见吧?至少也应该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欣赏过啊...但却没有。”

“要说到日本民谣,我还是更熟悉《竹田の子守呗》、《八木调》、《江差追分》这些,都是学校要求吹奏的曲目。啊,还有《秋田船方节》,我妈妈爱唱,我小时候经常唱给我听...她是秋田出身嘛。”

“至于说具体到京都民谣,除了《竹田の子守呗》,大概就是《丸竹夷》了。”林千秋说着还轻轻哼唱起来:“丸竹夷二押御池,姐三六角蛸锦,四绫佛高松万五条(注二)...”

《丸竹夷》这首京都民谣,林千秋之所以这么熟,并不是因为这辈子学过。而是上辈子看《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时,《丸竹夷》作为关键性的一首民谣让人印象深刻,林千秋出于兴趣学唱过。

‘丸竹夷’作为曲名,既是整首歌谣开头的三个字,也代表着三个地名,即丸太町、竹屋町和夷川。实际上,整首《丸竹夷》就是京都从北到南数东西走向的大路名字而已,所以这首歌谣非常古老,自古就是教授京都小孩认本地路名的歌,算是寓教于乐了。

不过这首民谣在明治时代以后修改过一次歌词,因为那个时候为了规划新式的城市路线,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行,京都的道路也做了调整。而路变了,歌词也得跟着变一变...从这方面来说,日本人倒也挺认真的。

“雪驮叮叮当当鱼架,通过了六条三哲...(注三)”南云凉介接着林千秋唱了下去,看来他也是会唱这首歌的。

唱完后,林千秋和南云凉介相视一笑,等到列车到站,他们下车时,林千秋还说起了这首《丸竹夷》。

“我对京都的了解最初就源自《丸竹夷》,毕竟一下搞清楚了京都所有东西走向的大路嘛...对了,我们住哪里?”因为这次京都之行完全是南云凉介计划的,所以哪怕是住哪里这种事林千秋也不知道,还得问南云凉介。

“旅馆在河原町松原一带。”南云凉介将林千秋的行李箱放进了出租车后备箱,又想了想说:“就是‘四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