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村等级的挂件嘛,林千秋有点懂了。实在是这年头滑雪真的太热门了,参与的人多,还有逼格...某种意义上,可能比高尔夫的逼格还高。
高尔夫在这年头的日本也是火热的不行,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越来越贵,可是自己的城市拥有高尔夫球场是很轻松的事,甚至在小工具的辅助下,在家都可以练习高尔夫。但滑雪的话,真的不容易开这个头...对于有钱人来说,这就是天然的门槛。而有门槛才能建立逼格,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林千秋理解了后,却还是忍不住说:“说到现在到处都在兴建各种项目,总觉得不对劲,其实很多建设都是无效的吧?这一波热.潮过后,说不定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烂摊子......”
这是林千秋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对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已经疯魔的大基建的评断。同时,也是这辈子林千秋成为了亲历者,一种有感而发而她这种论调,在此时的日本也不是什么稀罕观点。
应该说日本不是一夜之间从泡沫经济的美梦中清醒过来的,就像世界上其他国家遇到的经济上的挫折,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基本上事前多多少少能够嗅到危机的味道,只是不知道具体爆发的时间点,以及爆发的形式而已。
日本也是如此,难道在危机爆发之前的泡沫时代,大家就没想过各种夸张的现象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吗?难道面对当下日本节节攀升的房价,就没有人叫苦连天吗?难道真的会有人觉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在日本会失效?还是就像‘美国特殊论’‘美利坚昭昭天命’一样,日本也会来一个‘日本特殊论’,解释日本的繁荣看不到尽头,根本不会有危机时分?
然而,打造‘美国特殊论’的美国并不特殊,历史上经历的经济危机不计其数!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是最有名、影响最大的一次而已。事实上,当下的美国不也才刚刚走出长达十几年的大滞胀吗?
实际上,这场开始于1970年的大滞胀,也就是林千秋才能肯定地说已经结束了,美国将迎来新一段的黄金岁月。换成其他人,其实也是半信半疑的在这十几年里,美国经济曾经4次跌入谷底,这就是4次经济危机了。
这四次分别是在1970年、1975年、1980年、1982年,谁能肯定1982年年底的谷底就是最后一次了,这次的反弹说不定就酝酿着新一次的危机呢!
而且,说是从大滞胀中慢慢走出来了,但1984年的当下,美国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不然也不会四处找盟友妥协帮衬了!所以美国国内才会在这个时候爆发反对日本商品的浪潮啊。这显然是国内百姓日子不好过,一定要找一个有一定道理的方向去发泄。
最明显的,著名的广场协议是在1985年签的...如果美国真的涉险过关了,真的日子好过了,也就不会搞出这样收割盟友的东西了。对美利坚来说,盟友固然是早有准备要拿来收割的,但也不能随随便便收割呀!
就像是韭菜,也只会在长势茂盛、自己又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割。不然这次割了,下次真正有需求的时候,上一轮割过的韭菜还没长好怎么办?
所以嘛,面对日本经济明显过热的情况,肯定是有人发表看法的。只不过,一来这还是传统媒体的时代,不像几十年后自媒体时代,一个话题参与讨论的媒体人多,而且谁都能在网络世界说几句,体感会特别强。
二来么,经济发展迅速,大家的收入提得飞快谁不喜欢呢?此时的日本,普通人或许模模糊糊察觉到了点儿什么,但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之下,他们也大多接受了更主流的舆论给出的解释其实那些解释大多属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触及根本的。
甚至有类似于‘日本人聪明、团结、勤劳,企业注重管理,员工团队意识强,所以日本企业和日本人创造的价值就是更大,理应享受当下的经济成果’这样的说法...话说这真的能推导出,日本当下的经济过热没问题吗?
当然不能,但多数人只是要一个解释而已,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