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戴了什么样的钗环,其实那不是黛玉。黛玉完全是一个不存在的存在。
我们也很难解释何为“风流态度”。现在我们说人“风流”是贬义词,而古代讲“风流”则是说一个人活出了别样的性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处“风流”是指一个人的性情跟大家不同,不遵守一般的礼俗,而是有自己的生命特征。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林黛玉。
大家也觉得她有不足之症。从中医角度讲,“不足”就是有点虚弱。就问黛玉平常吃什么药,怎么不找医生赶快医好。黛玉就开始讲到自己的病。其实,黛玉的病根本不是世俗的病,而是心灵的病。
那黛玉就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这似乎是在讲生理上的病,下面紧接着就讲到心理上的病。她说:“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因不从他。”在第一回和第二回里已经出现过空空道士、渺渺真人,道士、和尚都是预言者。这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林如海、贾敏这种世家的宝贝女儿,哪里舍得?和尚就说,你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都不能好。
这个和尚又讲了最有趣的也很奇怪的话,说:“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林黛玉的病是跟哭有关的,只要听到哭声病就会发。可是林黛玉一生都在哭,读过第一回和第二回的朋友都记得,她是绛珠仙草转世,她到世上走这一遭只有一个目的,是要用眼泪还债,她要不断地哭。这里讲的不是身体的病。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病,要还你生命中不可解的缘分。这是作者写得很微妙的地方,告诉世人,人跟人的缘分,是一种他人不可知的牵挂。
更有趣的是,“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就是说,除了父母以外不能见别的亲人。而偏偏她妈妈去世,她一定要投靠贾家,这又等于是说她的病不会好了,最后也注定会死在贾家。
作者一直在玩一种写实与非写实交错的游戏,讲到林黛玉说吃什么药是写实的,接下来又说她不能听哭声,变成非写实的。当黛玉说到吃“人参养荣丸”,又变成真实的病了。“人参养荣丸”是一种补药。贾母听了以后很高兴,说正好这里也配丸药呢,就命令多配一料。有钱人家很讲究进补,大户人家有专门的药房为他们配补药,贾母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接下来王熙凤要出场了。这一段也被认为是《红楼梦》里面写得最精彩的一段。
王熙凤出场,人未出来,声音先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王熙凤的声音。请注意,她是从后院进来的,刚才迎春、探春她们都是从正门进来的。因为王熙凤在管家,她住的后院直通贾母后房。可见王熙凤身份的特殊。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按满族家庭的习惯,一般是刚刚嫁进来的媳妇管家,叫作少奶奶。王熙凤当年结婚嫁进来时也就十七岁左右,管三百口的人家,管得非常好,贾母就把全部权力交给了她。照理讲,这个时候管家的不再是贾母,因为贾母年纪已经大了,该退休了,应该是儿媳妇王夫人管家,可是王夫人不是个能干的女人,就把这个权力交给了王熙凤。而恰恰王熙凤很喜欢抓权,就由她来管家了。贾母特别疼爱王熙凤,因为她知道王熙凤是所有媳妇里面最能干的。
听到王熙凤的声音,这个时候,黛玉感觉很奇怪,她在想:“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她觉得贾母是家里地位最高的长辈,在这里没有人敢随便乱讲话,这个人怎么这么放肆?如果是第一次读这部小说,你真的不知道来的是谁,你也会吓一跳,接着好奇,这是个什么人呢?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王熙凤出场了。
传统戏剧里,人物一出场,演员有一个架势和眼神,整个场子就会静下来,这叫亮相。一个演员一亮相,全场安静下来,他就成功了百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