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矾出来,再“叫他照这园样删削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这个宝钗真是很了不起,小小的年纪,没有她不懂的。
颜料的部分,需要配一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泥金泥银”就是把黄金跟白银磨成粉,然后加上胶来画画,所以我们了解到过去的颜料是很贵重的。“你们也得笼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大家知道,绘画的颜料要用一个东西把它们黏在一起。西方用的是亚麻仁油把颜料的粉末聚在一起,变成一管一管的颜料,所以我们把西洋画叫“油画”。那东方用什么?用胶用鹿皮、兔皮、鱼皮熬成的胶去把颜料黏在一起。所以日本的东洋画、大陆的工笔重彩、台湾的胶彩画都是这样。
这里用到了非常专业的名词:化胶、出胶。“化胶”是说将熬好的胶,加上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熬,让它完全化开。“出胶”则是说把鹿皮之类的熬成胶,所以宝钗说要用炉子。我自己画的油画打底也要用鹿皮熬胶,就是鹿皮胶。现在法国有直接做鹿皮胶的,买来以后加上十倍的水,用极小的火慢慢熬。比勾芡还要难,因为火一大以后,它就黏成团了。我大概熬成一瓶,放在冰箱里可以用个一两年,可每一次拿出来还要再化胶。
“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好画。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才好。”你看,宝钗完全像个采买。惜春说:“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写字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赭石”是咖啡色;“广花”是一种朱标色,也就是酱红色;“藤黄”是从藤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胭脂”是红色。现在一般写意画大概只要这四种颜料,顶多加上一个花青。
宝钗于是就给惜春开了个单子,让她照着单子去跟老太太要。宝钗一面说,一面让宝玉写下来:“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著色二十支,小著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张,大赤飞金二百张,鱼子金二百张,青金二百张,广匀胶四两,净矾二两。”你看这个单子多么长。《红楼梦》里宝钗对于绘画工具的讲究到了这种地步:蟹爪是画树枝的,须眉笔是画眉毛的,分得这么细,这么讲究。大概我知道台湾现在很多的国画家都没有这么全的笔。大家可以把这一段影印下来,下一次如果去北京荣宝斋你拿着这个单子去买,也许很多东西也失传没有了。
“这些颜色,咱们淘澄着,又玩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宝钗讲到了国画颜料制作中一个很专业的名词:“淘澄飞跌”,因为过去的颜料要自己做,是买不到的。“淘”是说我拿到一种矿石,比如赭石,要将原料研碎,用水淘洗去泥土,有点像“浪淘尽”的感觉;然后再“澄”,就是把淘过的颜料再用乳钵研细,兑胶后澄清、沉淀;沉淀以后第三个工作是“飞”,飞是用吹的方法,把上面不要的淡色东西吹走;飞后,留下中色和重色,再将碗盏跌荡,留下重色,叫“跌”,之后那个颜料才能用。简单说就是,“淘”是淘洗,“澄”是沉淀,“飞”是吹走不要的东西,“跌”是剩下最后沉淀的最好的那个颜料。你看宝钗有多厉害,绝对可以去教大学美术系了。所以《红楼梦》变成了红学。你单是拿这一段,就可以写一篇论文: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
之后宝钗又说了一些需要的东西,什么碟子呀、碗呀、水桶之类的,最后说:“生姜四两,酱半斤。”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铁铲一个。”宝钗问:“作什么?”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口锅来,好炒颜色吃。”说得众人又笑起来。所以黛玉这个女孩子,有她多愁善感的一面,也有她非常调皮有趣的一面。宝钗说:“你那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先抺在底子上烤过,一经火就炸的。”原来用碟子化颜料还需要做这个准备工作,我们又学到了一样东西。大家听了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