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这个“借得梅花一缕魂”绝对不是宝玉的句子,也不会是宝钗的句子,它绝对是黛玉的句子。作者在这个时候,必须要转化成黛玉,才写得出这样的诗来。《红楼梦》不愧是世界经典的第一名,这里所有的诗都是曹雪芹写的,他要替宝玉、探春、宝钗、黛玉每个人写诗,可是每一首诗都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才是真正厉害的高手,今天的写作者很难做到这一点。
“月窟仙人缝缟袂”,“袂”是袖子的意思,“缟”,白色的衣服,是指月宫里面的仙人嫦娥飘飘的白色袖子。“秋闺怨女拭啼痕”,秋天里一个充满了幽怨的少女在擦她脸上的泪痕,其实讲的都是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黛玉的孤独是没有地方可以去吐露的。你读下去,只觉得这是一首美丽的诗,不知不觉中“门、盆、魂、痕、昏”全部都在里面了,而且押韵、对仗一点不差。他们在比游戏规则,同时也在比自己的心性。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东西,就是宝钗跟黛玉的美没有办法比较。可是李纨不这么认为,她说:“若论风流别致,是推潇作;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李纨赞成含蓄浑厚。从儒家美学的角度来讲,不会赞同黛玉的生命状态,因为黛玉的生命是挫折的、困顿的、失败的、痛苦的、孤独的,而儒家是鼓励生命要含蓄、敦厚、圆融的。这个时候的评语已经不再是评价艺术本身,而是在评价人的生命状态了。
宝玉有点不服,他更喜欢黛玉的诗,他觉得生命短促也没有关系,可是那个生命是发亮的。所以其实作者自己也存在矛盾,宝钗与黛玉就是人生命的两种状态,两者很难去评断。在艺术创作上,这一段特别讲了风流别致是剑走偏锋,就是要跟别人不同的;而含蓄浑厚走的是跟大家相同的路。一个是老庄,一个是儒家。
探春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总要有人附议,不然的话,宝玉跟李纨就一比一了。
李纨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对于宝玉,别人怎么说他不好,他都觉得没有关系。他要争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黛玉。他又笑着说:“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他还是不完全同意,在这种场合,宝玉会有自己的坚持。
李纨就说:“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看到这些地方大家都会惊讶,甚至觉得《红楼梦》是不是有点夸张,十几岁的小孩,这么严格的七言律诗竟然那么快就出手成章?今天大学中文专业的人都未必能写得这么好。可写诗对于他们来说真的不是难事,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训练。他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对联里学到对仗;可以从《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中学习音韵;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中学到字与字、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大概从三四岁他们就懂得这些规则,到十三四岁时至少有十年的功力了。
现代人不太理解《红楼梦》中这些小孩子玩游戏怎么能玩到这么高雅,简直像大学教授一样。可事实上文化是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里的,他们每天都在接触这些东西。比如行酒令时,每一个酒令都是诗,夹起鸡肉就要念出跟鸡有关的诗句,夹起梅子就要念和梅子有关的诗句。
李纨说:“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只管另择日子补开,那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也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的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李纨作为社长,觉得要有一个社规。我们从中学开始就搞过各种社团,开始时大家都很有兴头,经常聚会,可大概三个月以后人就越来越少,最后就没了。这种文人的雅集,有时真的是偶然兴之所至,到最后人一定会越来越少。所以有一个像李纨这样的行政人员很重要,她提出了规则,“初二、十六”这两天一定要到她那里去。
宝玉就说:“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