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此这句话却是个暗示,金钏儿后来是跳井自杀的。《红楼梦》里有很多这种当事人不知道的因果。
金钏儿接下来说了句最不该说的话,她告诉宝玉,你现在往东院去,可以抓到贾环正跟另外一个丫头彩云在乱搞。“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打了一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我常常跟朋友说,做母亲的最好不要假装睡觉,否则你不敢保证自己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那真的很恐怖!本来是以为妈妈睡着了才说的话,做的事,可没想到王夫人并没有睡着,觉得你一个丫头怎么可以跟宝玉讲这些?王夫人生气没有针对宝玉,而是打了金钏儿一巴掌,所有的妈妈都很护短,自己孩子做了坏事,一定是对方不好。宝玉此时特别没有道义感,一看自己惹了祸,只管一溜烟儿地跑了。
“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登时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上来,带出你姐姐去。’”大家也许感觉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古代穷孩子一旦卖到人家做丫头,如果被赶出来,就表示她做了不道德的事情,真的只有死路一条。鲁迅一直讲礼教杀人,指的就是封建社会的“礼”跟“教”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地决定人的命运,因为大家都不去探究金钏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凭她被主人赶出来这一条就说她是淫妇。这里埋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悲剧,金钏儿的死几乎是这个家族开始败落最重要的转折点。
《红楼梦》里大大小小的人物很多,对宝玉、黛玉、宝钗的描写非常完整。像金钏儿只有这么小小的一段,后来她就自杀了。可是不管多么卑微的小人物,你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生命的牵挂,大概他们都是作者一生中碰到的,或者有过关系的人。我一直把《红楼梦》叫作“忏悔录”,作者在晚年时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觉得对不住好多人,包括这个金钏儿。这种悲剧在受儒家影响很大的东方社会很容易发生。西方社会很重视法律,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罚多由法律决定。可儒家文化不太相信法律。我们过去也讲过,爸爸偷了别人的羊,儿子跑到司法院去告发,大家都说这个小孩很正直,孔子却不以为然,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小读《论语》这一段的时候,总觉得很矛盾,我当然理解孔子的意思,一个社会如果到了儿子告发爸爸的程度是蛮悲惨的。可是一个社会过于相信道德伦理,也一样会出问题。王夫人只是说叫你妈妈把你带出去,大家可能不懂为什么金钏要跪在地上“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封建礼教杀人是以道德的名义;法制社会评判人,是看他到底有没有犯法,而不是看有没有道德的问题,因为道德的评判常常会很主观。《红楼梦》描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东方社会,在东方的伦理和价值体系中,金钏儿的跳井是必然的,到哪里都要背负着她是一个不规矩的女孩子的恶名,肯定活不下去。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平常老是念佛,常常拿很多钱去散给穷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注意这个“无耻之事”,王夫人平生最恨的就是淫荡,“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王夫人身上有一种原配情结,她觉得女人就该正正经经,像赵姨娘那样的丫头出来做妾,就是娼妇、狐狸精。王夫人平常对下人那么宽厚,可处理这种事时就变得特别严厉,对这类行为的指责也非常夸张,说明她对丫头的不规矩在潜意识里有强烈的报复情结。回头去看,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碰一碰金钏儿的耳环,又掏出块口香糖塞到她嘴里,不过是发育中的小男孩在夏天的慵懒和困倦里对小女孩的一种挑逗,根本没严重到娼妇的地步。
我们身边常常会碰到这一类事,前一阵子跟很多朋友还在谈,说“北女”(台北北一女中)的女生下课时,“建中”(台北建国中学)的男生在门口等女朋友,大概等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