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么不定性,两个人刚刚还在吵架,现在就把宝玉写的东西拿回去同看了。第二天又跑去找宝钗,三个女孩子一起看宝玉的领悟。

宝钗看那首《寄生草》的词中说:“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我、你、他是各自独立的,彼此无法理解。“肆行无碍凭来去”,不如放纵自己,不要有挂碍,高兴来就来,高兴走就走。“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一天到晚发愁、高兴、悲哀,这些情绪一概没有意义。“从前碌碌却何因,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从前整天东跑西跑到底在忙什么?最后既得罪了史湘云,又得罪了林黛玉,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钗“又看那偈语,又笑曰:‘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支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宝钗非常入世,很不喜欢老庄,现世所有的规矩她都觉得是对的,她觉得是自己一支曲子把宝玉领上了邪路。“说着,便扯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痴心邪话。’”黛玉对宝玉的态度跟宝钗不同。黛玉常跟宝玉一起读老庄,跟他分享了很多生命中非常私密的东西,就像是经常一起逃学的两个学生,而宝钗永远是那个很守规矩,每次点名都“到”的学生。

三个人果然就往宝玉屋里来了,好玩吧?一个小男孩负气读《庄子》,写偈语,自以为领悟了。结果他的三个女朋友一起来指责他,他才发现这三个女朋友都比他聪明,自己离领悟还远着呢!

“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注意,参禅常常使用这种我们叫作公案的对话,这种问话里含有“机锋”,要求人必须很敏锐地回答。“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宝玉很好玩,在这些姐姐妹妹面前,永远是认输的,这几个女孩子是他一生中最佩服的,因为她们聪明伶俐,书又读得多。“黛玉又道:‘你那个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二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大家要注意,这个回答基本上代表了禅宗的北宗与南宗的态度。禅宗是佛教八宗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宗。这个宗派很特别,其他的宗派都有经义、经文,可释迦牟尼佛在传禅宗的那一天,一言不发,只是“拈花微笑”,弟子们不解。此时大弟子迦叶笑了,佛陀就知道他懂了,便把花给了他。后来“拈花微笑”成了禅宗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迦叶就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禅宗的祖师达摩来到中国时,正值南朝,他面见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见到达摩,就问,我三次舍身同泰寺,功德是不是很大。结果达摩就回答说:“无有功德。”这是禅宗的机锋,你还有功德这个念头,说明你还远远没有领悟。梁武帝因此很生气,没有接纳达摩。神话里说达摩拿起一根芦苇丢在长江里,乘芦苇渡江,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第一代禅宗的祖师就是达摩。

传到五祖是弘忍大师,他一直住在少林寺,属于北方的禅宗系统。弘忍为了找到传法的接班人,命令自己的弟子每人写一首“偈”。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和尚写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说我的身体像一棵菩提树,我的心像一面镜子,树和镜子有时候会脏,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偈语很多人觉得高深,大家认定将来的六祖一定是神秀,弘忍也觉得不错,就让众弟子背。

正在厨房舂米的惠能听到这个偈语,便说,这个人并没有悟道。大家不以为然,心说你一个伙夫,连字都不识,怎么有资格批评首席大弟子?可接下来惠能也念了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真正的悟道到最后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对错,没有美丑。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