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尊贵,此时最怕的就是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丢脸。黛玉这段话从逻辑上完全讲不通,但其实是在强调他们两个的关系非同一般。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偷听一下初恋中小男女的情话,使用的都是这种语言。“宝玉听说,无可分辩,不啧一声。”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可恕。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得,又是一个误解!本来宝玉不希望史湘云说出来,是怕伤害了黛玉。可是黛玉这里的解释刚好相反。偏偏宝玉刚才跟史湘云讲的话,林黛玉又听到了。很奇怪,《红楼梦》里这些人之间完全没有私密性,任何人的话都很快就能传到另外一个人耳朵里,所以林黛玉马上说:“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又怕他得罪了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更加闹得不可开交。
宝玉见到黛玉这样说,就知道刚才和湘云的谈话她已经听见了。他“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与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是《庄子》里非常美的句子,记得读大学时好多朋友都把它写了压在玻璃板底下当座右铭。庄子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会忧愁和操劳,是因为太聪明、太敏感,总是想要把事情摆平。如果能笨一点、木讷一点,也就没有什么要求了。在庄子看来,最快乐的人生莫过于吃得饱饱的,宛若不系之舟荡在水面,随遇而安。我们也许一生都做不到“泛若不系之舟”,可是它能提供一个境界,那就是心境上的自由,提醒你很多事干脆不要管,他们最终自己会好。实际上两天后,她们就和好了,宝玉根本就是庸人自扰。
宝玉还由此想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山木自寇”出自《庄子》里面的《人间世》一篇,原文是“山木,自寇也”。说的是山里有一棵最大的树,它总是嘲笑旁边的树:“你们长得这么小,我这么大,这么挺拔,这么美丽。”结果一天樵夫上山,一眼就看到了它,把它砍掉了。大树从来没有想到过它的美丽、挺拔就是它被砍的原因;“源泉自盗”也如山木,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甘泉,结果它是第一个被喝完的。庄子是在提醒我们:人在得意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很可能那就是你日后受伤的开始,生命中的得意忘形往往是很危险的状态。宝玉读到这些,越想越觉得无趣。
因为和湘云、黛玉之间的一场口角,宝玉这个正在发育中的男孩子忽然弄懂了《庄子》,所谓的懂,是说他忽然发现这本书跟自己的生活有了关联。贾政一直认为宝玉是不爱读书的,其实宝玉只是厌恶科举八股,喜欢读的是跟生命有关的书。如今宝玉通过《庄子》,好像参透了人生的本质,所以他就不再想去辩驳、解释什么了,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细细想来,连一个史湘云一个林黛玉你都搞不定,“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我们在二十一回的时候曾特别强调,宝玉一直拒绝长大,他比任何人都更眷恋童年。这大概就是引导他感悟《庄子》的重要原因吧。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以前黛玉在生气的时候,都是宝玉在旁边一直赔小心的,宝玉一走,黛玉更生气了,便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黛玉一开口就是这种毁灭性的决绝的语言,已经不知道是几个“一辈子”了。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注意“瞪瞪的”这三个字,写小说很难做到这么精准,“瞪瞪的”就是睁着眼睛发呆,但又若有所思,好像对人生有所领悟。
“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这是过去的礼节,你过生日人家请你看戏,过几天你也要请一台戏来还席。其实袭人是在逗他,就是想让他开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