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是继续生气:“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明儿有了不是,我再来领!”她把这个丫头又骂一顿。人家对她不好,她发急,人家对她好,她还是赌气,说你别拍我马屁。“说着,赌气去了。”

袭人回来以后,宝玉忙命取糖蒸酥酪来,丫鬟们回说李嬷嬷吃了。“宝玉才要说话,袭人便忙笑着:‘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的吐了才好。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白糟蹋了。’”轻描淡写,一件事情就摆平了。人生的智慧,并不一定就是知识,智慧是一种“懂得”,是一种对人性的了解与担待。《红楼梦》是一本智慧的书,它不只是学校里教的训诂文字或者音韵之类的问题,里面的人情世故特别丰富。袭人不识字,也没读过书,可是她为人处事通达、大方,能够随机应变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曾被邀请到新加坡去讲四十回的《红楼梦》,那里的教育部门规定所有华文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要读四十回《红楼梦》。我相信这个规定不只是从文学出发,而是因为里面有这个族群的文化,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人情世故,所有文化的智慧。

袭人还怕宝玉不相信自己的话,就说想吃栗子,“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因为她必须找到一件事情转移宝玉的注意力。所以有时候会蛮怀念袭人,她具有把大事变小,小事变无的智慧。“宝玉听了,信以为真,方把酥酪丢开,取栗子来,自向灯前检剥。”至此,我们完全不觉得他们是主仆关系,而真的像是姐弟。这是宝玉最可爱的地方,也是人情中最温暖的部分。

下面是宝玉入睡前和袭人的一段对话。宝玉到袭人家时看到家中坐着几个女孩子,她们看到宝玉进来很害羞,低着头不说话了。宝玉现在想起来,就问袭人,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是她的什么人。袭人说,是她的姨表姐妹。宝玉听了,就赞叹了一下。袭人说:“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他那里配穿红?”当时红衣服是比较贵重的,贵族人家都穿红的,宝玉的衣服很多是大红的缎子上面绣金。袭人是从身份去想的,她说我们穷人家的小孩子就不配穿红吗?宝玉跟她讲,那样好的人不穿红,谁配穿红。他说我是觉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要是也来我们家多好。袭人又多心了,说在我们家我是做奴才的命,难道别人也要做奴才不成。很明显,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宝玉急了,说:“你又多心了。我说往咱们家来,必定是奴才不成?说亲戚就使不得?”袭人道:“那也般配不上。”过去讲究门当户对,袭人很守分,不会越礼。

宝玉说不过袭人,就不肯再说了,只在那边剥栗子。袭人平常不太这么讲话的,可是因为今天家里说要给她赎身,让她嫁人,她有一点难过,回来才对宝玉讲了这些重话。看到宝玉不高兴,心里感到很愧疚,就说:“怎么不言语了?想是我才冒撞冲犯了你,明儿赌气花几两银子,买他们进来就是了。”这话也让人感觉到两家地位相差之大。对贾府来讲,如果觉得哪一家的女孩子好,花几两银子买来就是。前面讲过,薛蟠喜欢香菱,香菱已经有未婚夫了,他也硬把人家买来了。宝玉当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笑着说:“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我不过赞他好,正该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这是宝玉身上非常特别的东西,他是一个公子哥儿,却总觉得生在这个富贵人家的是一群浊物,那些清灵的人儿反在民间。

《红楼梦》里面有反阶级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出身贵族的曹雪芹,根本就没有自己是钟灵毓秀的感觉,反而觉得民间到处都是精彩的人。这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忏悔。有点类似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忏悔录》,对生命有一种很深刻的反省。

袭人说:“他虽没这造化,倒也是娇生惯养的呢,我姨爹姨娘的宝贝。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宝玉最感难过的就是女孩子出嫁,他觉得女孩子很尊贵,应该疼惜,可是女孩子遇到男人以后,就被糟蹋了,一个个变得俗不可耐。这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