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眷恋前世的因果,对这一世的金玉良缘并无认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可面对着完美高贵的妻子,他的心中仍有一个遗憾,一个没有完成的东西,就是那个属于仙界的寂寞的林黛玉。“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你怎么样追求,都不可能完美。“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就算你能娶到好太太,可终究会有遗憾。
第三支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天界的仙草,就是绛珠草,是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是讲贾宝玉,就是那一块美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白话写法。如果没有缘分,怎么今生就碰着他了;如果真有缘分,为什么又没有结局?“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林黛玉,整天在哭、在哀叹;另一个是贾宝玉,每天想到林黛玉就牵肠挂肚,总在关心她。“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都是空的、假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非常美的一支歌曲,讲林黛玉和贾宝玉扯不断的情思牵连。可是宝玉听了此曲,觉得“散漫无稽”,他无法知道这首歌是在唱自己命运的终结。我有时候想,人到底该不该领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执迷、眷恋、牵挂、执着构成,彻底领悟的时候,大概就是要走的时候。
前面十二金钗的判词,对这十二个重要女子命运的解说在《红楼梦》的曲子里再次出现,而且顺序完全一样。判词是用比较暧昧的诗句来表达的,曲是用白话来表达的。宝玉看到的判词,写的其实就是他身边最重要的女性未来的命运,他没有读懂。警幻仙姑就带他听这十二支曲子,用容易懂的方法再让他听一次,他还是不懂。我们对于自己生命的不懂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的不懂;另一种是对事件的不懂,因为事件还没有发生,或者你的人生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因而无法懂得。
看《红楼梦》的时候,有的人不理解在第五回中为什么要用判词和十二支曲子的方式重复说明人物的命运。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判词和曲的写法不一样。曲的写法显然要比判词白话得多。比如第四支曲子,在写元春,跟判词里对元春的解释比起来,曲子更直接。元春虽然做了贵妃,备受皇帝宠爱,可是荣华富贵终究抵不过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上了年纪的朋友大概都见过自己的好友亲人过世的情形,不管他在人世间经历过什么,也不管他有多少牵挂,统统都得舍下。《红楼梦》曲子里讲的是元春,也是在借着元春讲所有生命的悲剧。用更浅白的方法去警醒所有生命应该领悟的一些现象和事实:“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完全像唱词,因为它是唱给贾宝玉听的,很押韵,而且有很多道白和唱腔,譬如“天伦呵”,可能是念出来的。她临终的时候,告诉自己的亲人退步抽身要早。这当然是一种警告,因为贾家在元春过世以后很快就被抄了。
元春之后是探春。在《分骨肉》这支曲子里,这个女孩子是风筝,是一条船,嫁到很远的地方去:“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女孩子远嫁时,是没有办法留恋任何事情的:“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完全是用歌词的方式唱出这几个女孩子的命运,这种重复在小说的章法里很重要。
第六支《乐中悲》一看就知道是史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史湘云喜欢穿男孩衣服,性格豪爽,不会斤斤计较。这里用曲子的方法弥补了判词上没有写到的东西,特意把她的个性讲出来。“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史湘云嫁得非常好,丈夫才貌双全,她是这些女孩子里结局很好的。她希望“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