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觉得林黛玉和薛宝钗不是两个人,而是同一个人?或者,对于作者来讲,他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女性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选择一个,对于另外一个将是很大的遗憾,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典范。
我觉得作者触到了生命的本质,这个本质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敢说的。你会发现你的一生中,当你决定跟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其实对另外的人可能就是遗憾。《红楼梦》中隐含着很奇特的意思,是说人只要有选择,就会有遗憾。对作者来讲,人世间的美好幸福是不能全得的。有所取,就有所舍;有所得,就有所失。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是很有趣的象征,好像两人合在一起才是完美,如果她们是两个人,就永远不完美。所以在作者幻想的世界里,在判词当中,她们变成了合在一起的生命形态。不管是判词还是《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是一个特例,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
第二个要注意的现象是,如果说《红楼梦》是十二金钗每个人有一首判词,每一个人有一首曲子,就不会有十四支曲子。《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并不是完全在写个人。譬如最后一支曲子明显讲到“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前世欠别人命,这一辈子要把这个命还掉,前世欠眼泪,这一世要把眼泪全部流完,这当然是讲林黛玉的故事。最后讲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写的不是任何个体,而是写这个小说里所有人的下场。所有人来这一世,不管争名还是夺利,最后都会走,作者用了一个近似于老庄的写法,告诉我们人世间所有的繁华到最后都是空忙一场。
第五回要一看再看,以后读到后面任何一章你都翻回来去印证第五回的结局。一部小说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读者,这很冒险,因为如果知道结局,读者很可能就不想看下去了。可《红楼梦》告诉我们,结局不是最重要的,人怎么一步一步走向那个结局才重要。
宝玉先打开的是“十二金钗又副册”,第一首判词写晴雯,她是《红楼梦》里宝玉身边一个非常重要的丫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在讲“晴”和“雯”,是她名字里的两个字。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是一个奴婢,一个丫头,可是她“心比天高”,因为她非常爱宝玉,要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全部献给宝玉。当王夫人觉得晴雯在勾引宝玉以后,将她赶出贾府。晴雯落难,即将病死时,她感觉自己跟宝玉在一起的愿望完全落空了,这是写晴雯的悲剧。也许更重要的是,晴雯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她始终心有不甘,她不肯认命。她觉得凭什么我身为下贱,就不可以心比天高?她要追求更大的生命激情和人生目标。晴雯最动人的部分是在临终的时候,把她留的三根指甲咬断,交给宝玉。一个丫头要做很多粗重的工作,她竟然留了三根慈禧太后那样的长指甲。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一直想去追求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临死前,宝玉赶来看她,她已无法坐起来,便用最后一丝力气咬断这三个指甲,把它给了宝玉,这个场面让人震惊。她觉得这辈子白留了这三个指甲。指甲是肉体的东西,她一直爱宝玉,却没有跟宝玉发生任何关系。第一个跟宝玉发生性关系的是袭人,袭人看起来是最乖的女生,很柔顺。晴雯被赶出去,是因为王夫人觉得她的头发常常梳得不正经、不规矩。可是很奇怪,真正在性方面很大胆的女孩不是晴雯,却是袭人。晴雯什么也没做,所以她觉得特别冤枉。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任何角色你都很难解释他是好还是坏,比如晴雯,她是一个生命的现象。读《红楼梦》常常会让我们想到身边的人。在中学时,教官规定头发一定要剪到耳朵上边。有一个女孩不肯听,一定要留长的;裙子一定要盖过膝盖,她就偏偏要露出膝盖来。那个女孩最后被记大过退学,我还记得她哭泣的样子。其实她什么也没做,她比那些私下做了很多大胆事情的女孩子要规矩得多。晴雯就是这样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孩子。作者对她有一种心疼,她好像惹人厌,好像是一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