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完全被看不起的人物,可是他却留下了这么伟大的一部小说,如今不知有多少人要靠着研究《红楼梦》拿博士、做学者。讲到这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创作,什么是对文明最大的贡献,大家一定非常清楚了。如果不是对自己的生命有巨大的信心,曹雪芹绝对忍受不了这种孤独。
宝玉担心:“如今若温习这个,又恐明日盘诘那个;若温习那个,又恐盘诘这个。”这里写得真精彩,我们那个时候每次准备考试都如此,读这本书时就想会不会考那一本,永远担心现在读的这个,万一明天不考怎么办?我想这一段一定可以引得那些经常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会心一笑。“一夜之功,亦不能全然温习。因此越添了焦躁。”一想到明天要考试了,时间总共只有那么多,当然特别焦虑。
更关键的是,他认为“自己读书不知紧要,却带累着一房丫环们皆不能睡”。陪读在今天很难理解,我曾经有个老师,他们家曾是广州最有钱的人,他说他小的时候陪他读书的有一群人,有的帮他背《论语》、有的帮他背《大学》,还有的帮他背《中庸》,然后他就用“大学”、“中庸”给他们取名字。这个老师后来出了家,他觉得当时的那种富有很荒谬。更有趣的是,宝玉不忍心让所有的丫头都陪着他熬夜,这就是宝玉个性里的温暖和对人的体贴,从中可以看到曹雪芹对这些女孩子的最大疼惜。如果不写这本书,他将死不瞑目,因为他的一生中有这么多女人疼过他。
“袭人、麝月、晴雯等几个人,大的是不用说,在旁剪烛斟茶”,因为如果宝玉有问题,这几个丫头也要受指责。可是底下那些提水、扫院子的小丫头,也都不能睡觉,必须陪在那里熬着。“剪蜡烛”我们现在不太懂,因为过去的蜡烛芯,不剪灯头会变小、变暗,等于是在旁边帮忙把灯开亮一点,角度调好一点,别让宝玉看坏了眼睛。《红楼梦》最动人的就是这些生活细节,这才叫做体贴,才是真正的温暖。“那些小的,都困眼朦胧,前仰后合起来。”她们忙了一天,真的困得要死。晴雯就很生气,这是个侠肝义胆的丫头。前面曾经抱病替贾宝玉补过雀金裘,她觉得做朋友就应该在关键时刻两肋插刀,所以她就骂这些小丫头说:“什么蹄子们,一个个黑日白夜挺尸挺不够,偶然一次睡迟了些,就装出这腔调来了。再这样,我拿针戳你们两下子!”
晴雯常常会拿发簪去戳这些女孩子,我常常会想,曹雪芹在五十岁潦倒困顿的时候写这本书,那个回忆竟然如此动人。他还记得晴雯骂这些小丫头时的那个动作、表情,以及他心里暖暖的感觉。
晴雯话没有说完,“只听外间咕咚一声,急忙看时,原来是一个小丫头子坐着打盹,一头撞到壁上了”。这正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地方,如果只有晴雯在骂,还没这么好看,他竟然能给你来个3D动画,“咕咚”一声把所有人都吓一跳。作者本来是在写宝玉考试前的紧张和焦虑,可是又不乏幽默,并借这个幽默呈现这些小男孩、小女孩之间不可思议的情感。所以等到有一天,王夫人硬生生地把宝玉和这些人分开的时候,宝玉的痛苦可想而知。王夫人也许并没有错,她只是在关心自己的儿子,可是她不懂她的儿子跟这些人的情感是撕不开的。撕开了这份情感,就等于撕毁了宝玉的整个青春。
小丫头“从梦里惊醒,恰正是晴雯说话之时,他怔怔的只当是晴雯打了他一下,遂哭央说:‘好姐姐,我不敢了!’”大家就笑起来了,你忽然觉得这个场面蛮荒谬、蛮滑稽的。大家看宝玉的反应:“宝玉忙劝道:‘饶他罢,原该叫他们都睡才是。’”这是宝玉最可爱的地方,不想因为自己的慌张让别人慌张,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焦虑让别人焦虑。他觉得这是我应该受的,干吗连累丫头们一起受苦?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够对生命有这种疼惜,比读什么《大学》、《中庸》都重要。他知道袭人、晴雯们不肯睡,就说:“你们也乏了,该替换着睡去。”《红楼梦》中真正动人的生命哲学,其实就是这些句子。
孔子当年讲《论语》,讲的也就是这些话。可是当它变成考试题目的时候,大家忘了那个话里面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