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堕百花洲”,百花洲现在在苏州还有,传说是过去西施浣纱的地方,在开满了花的河边,所以每一个人到了百花洲都有对西施这个美丽女子的一个哀叹。“粉”代表女孩子,就是百花洲里所有的花都要凋零了。

“香残燕子楼”,燕子楼是唐太宗时一个叫关盼盼的歌妓住的楼,是当时一个很爱她的男人张愔为她盖的。后来张愔死掉了,唐朝的歌妓是可以改嫁的,也可以跟别的男人在一起,可是关盼盼十几年不下楼,不见任何客人。所以大家谈到关盼盼跟燕子楼,就是指一个女性在心里有所眷恋的时候,她不再去跟任何人见面了。

黛玉这里面有一种生命中的绝对,就是她的生命只是来跟宝玉做最后一次的“了所有的泪”,用“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来表示她自己那种一心一意的感觉。

“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柳絮在风里飘来飘去,是一个无根的东西。黛玉想到自己这么薄命,父母双亡,有再多的眷恋,其实还是要走。

“草木也知愁”,连植物这样的生命都知道忧愁。“韶华竟白头”,生命最美好的时光叫做“韶华”,十几岁正值韶华,怎么头发都白了,因为柳絮是白的。“叹今生,谁舍谁收?”叹一口气,问今生谁来收留?这是黛玉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安的感觉。“嫁与东风春不管”,柳絮跟着东风在到处漂流,春天快要过完了,也不去管。“凭尔去,忍淹留!”你要走了,你该走了,你在人世间不会再长久留住了,我也留不住你,我也不忍心留住你。

刚才我们讲到《桃花行》已经是黛玉的死亡征兆《安魂曲》,这首《唐多令》是更明显的死亡征兆,她已经在唱自己的挽歌。我想再念一次这首《唐多令》,大家感觉一下林黛玉此时的心情:“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大家看完,都觉得写得好,可是也都叹气说:“太作悲了,好果然是好的。”所以是一个两难,艺术作品这么好,可如果是用生命的心血去写,好像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宝琴写了《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因为传说汉朝皇宫中的长杨宫等处多植柳树,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堤防边都种了柳树,比汉苑的规模盛多了。“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三春”是指春天快过完了,可注意三春也是指探春。所以第七十回里面有很多地方在暗示探春没多久要嫁了。“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大家知道古代常常折柳条告别,我们读过《阳关三叠》都知道,所以这里也提到了离别这种感觉。

大家都认为薛宝琴的词“声调悲壮”,特别是“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两句非常好。可宝钗还是说:“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宝钗有一点想翻案。如果柳絮代表了贾府的命运要走下坡,宝钗觉得不服气,她想要把没落转回到兴盛。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在春风里面,柳条一条一条卷得非常均匀。宝钗希望用这种画面去平衡刚才所有人写到柳絮悲哀的感觉。她用理性的方法对抗命运的悲剧,她觉得是要结婚,是要走了,是要散了,可生命是不是可以有另外一个不同的希望,或者能比较喜悦地去看待?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几句是重要的,大家感觉一下。我们觉得柳絮最后飘来飘去,要不然就飘到水里,跟着水漂逝了;或者掉在灰尘里被弄脏了。这都是悲哀。可是薛宝钗讲出了她的愿望:我为什么要这么甘心跟着水消逝?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寄托在灰尘里?这里面宝钗有一点想违拗没落的命运,想要重新让自己变成一个处在繁华跟富贵里的角色。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她觉得生命是会聚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