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刊登过的吗?”

“当然,独家的,你是第一个读者。”

叶雪琳已经转到社会新闻版,这次过来,特地问娱乐组同事要了这篇稿子。

她将稿子递给祝晴:“其实采访这些艺术家,很受气的。这个拉大提琴的,他自己要提乐团里的矛盾,我同事真问了,他又不高兴。”

祝晴接过报道。

案发当日中午,祝晴为方雅韵做了详细笔录。

笔录中,她提供自己的不在场证明。

周三清晨五点到六点,方雅韵在交响乐团参加排练。乐团在准备国际演出前,确实需要进行倒时差的适应性训练,这本来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可是现在,这篇尚未刊登的报道里,大提琴家暗戳戳地表达了对乐团里另外一位演出人员的不满。他说当天早上,乐团里有人迟到整整一个小时,害得所有人都得等她。

排练时间是五点开始,如果有人迟到一个小时……

也就是六点才到。

与方颂声的死亡时间高度重合。

祝晴立即问道:“这篇报道的具体采访日期是哪一天?”

“应该是周三。”叶雪琳说,“因为最近娱乐版在做他们乐团的系列专访。每周三都会固定采访一名成员,按照流程,等到主编审过稿子,通常在下周一刊登,一般都是这样。”

……

放放以为他们是出来吃西餐的。

但没想到,他外甥女只是来西餐厅借电话!

小孩站在晴仔身边,肉乎乎小手转着电话线玩,听她向上级汇报工作。

“在周三上午五点到六点,方雅韵的时间证明根本就经不起推敲。”

“她迟到了一个小时,六点才到交响乐团。因为后续的排练,方雅韵没有离场过,所以乐团成员也不会再特意提起这件事。”

“刚才《港华晨报》的记者叶雪琳帮我们问了娱乐版的同事,乐团里的大提琴家和方雅韵之前就有矛盾,对方认为被她抢了风头,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在采访时表达不满。”

方雅韵有一定的杀人动机,同时是她给方颂声打电话约他一早去琴行,再加上不在场证明有一定的漏洞。

“莫sir。”祝晴说,“向那个大提琴家以及乐团其他成员核实完证词,是不是就可以带方雅韵来警署问话了?”

这个点,在外奔波的不仅仅只有祝晴一个人。

其他警员同样没有下班,一帮人去了北角,确认是否有其他位置的监控录像拍到嫌疑人正脸。

莫振邦就是在北角那间老式公用电话亭给祝晴回的电话。

他沉吟片刻之后说道:“方雅韵的线索,我会安排其他人跟进。还记得上午会议上提到的安眠药成分吗?”

祝晴昨晚跑了一趟法医科,就是为了这个检测结果。

“记得,是境外流通的处方安眠药。”

莫振邦:“重点查查李子瑶。”

李子瑶的养父母曾经做外贸生意,国内外来回跑。

虽然仅凭这一点就建立关联,略显牵强,但李子瑶给出的不在场证明实在是太完美,一环接一环,就像经过反复推敲,天衣无缝。

莫振邦始终耿耿于怀。

“我翻过笔录,李子瑶十几岁时就认识现在的室友。你就从这条线入手,查她的童年经历。”

那天,欣欣姐姐来家里找祝晴。

她没有提及十四岁被领养之后遇到了什么,祝晴也没有追问。

答案似乎已经很明朗。

那时的祝晴,以朋友的身份选择沉默。

而如今,莫sir下了命令,她是警察,李子瑶是嫌疑人。

“我现在过去。”祝晴说。

像这样非正式的问话,按照规定是不强制要求两名警员在场的。但因为祝晴和李子瑶的私人关系,两名警员在场问询可以证明问话的中立性。

“铜锣湾是吧?我让豪仔去你那边。”莫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