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庆阳公主确实有明君之质,这点他们无法反驳,认为立庆阳公主的不妥之处,雍王那边也全都替他们说了,最关键的一条,便是等庆阳公主的子嗣继承皇位后,大齐皇室究竟是秦,还是明为姓秦实则姓张。

而这一点,兴武帝还没有正面回应。

兴武帝看着愤怒又焦急仿佛随时要被张家夺了老秦家江山的弟弟,笑道:“朕姓秦,但朕的骨子里也流了一半母族郭家的血脉,所以说朕明着姓秦,其实朕也可以姓郭。当然,天下百姓还是更习惯按父姓论祖宗,等朕立了麟儿,朕让麟儿的子嗣继承老秦家的父姓,那他们就只是老秦家的子嗣,这天下还是老秦家的江山。”

雍王:“大哥你这是强词夺理!”

兴武帝:“你若这么想,朕就再给你讲一个千百年来所有人都得承认的一个道理,从古到今,皇室永远都是轮流做的,没有一家能长长久久地独占这江山。朕有本事,朕可以把江山传给麟儿,麟儿有本事,她可以把江山传给她的麟儿,但总有一日,老秦家会出一个败家玩意亡国之君,总有一日,大齐会沦为前朝,会只存于青史。”

“亡国前的大齐与朕已经没有关系了,朕的胳膊再长也伸不了两三百年之远,朕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朕能看见的这代大齐子民留一位愿意庇佑也有本事庇佑他们的二代明君。”

“老秦家的那位亡国之君如何挨骂,都减损不了朕的英名,但朕若选错了二代之君,让他把江山百姓祸害了,朕必将晚节不保被后世嘲笑。”

“所以,朕才不在乎这江山将来到底姓什么,朕只要朕与朕的继位者都是明君,只要麟儿在位期间的大齐百姓比朕在位期间过得更好,朕身为开国之君的功德就圆满了,朕将无愧于心,也无愧于任何人。”

单独坐于大齐舆图前的兴武帝,闲话家常般对他的弟弟、长子、功臣们如此道。

【作者有话说】

今晚的光辉属于爹帝。

100个小红包,明天见!

第139章 · 139

兴武帝的五个子女中,庆阳公主独有的明君之质无人质疑,庆阳公主的子嗣会继承皇姓依然属于皇室正统,再加上兴武帝做此选择不是指望让秦氏江山千秋万代而是为了造福万民,大公无私前所未有,有了这三点,十几位重臣再无反对的理由,就连平时最坚守朝纲礼法的御史大夫聂鏊、礼部尚书谢训文也都跟着跪下了,齐声赞颂吾皇乃万古第一圣明之君。

除了大臣们的拥护,储君人选也理该得到宗室的认可,尽管兴武帝有乾纲独断的权势与威望,今日他叫雍王、安王过来,便是给了老秦家宗室的体面。

秦弘一早就拥护妹妹了,跪得比大臣们还早,所以此时就只剩雍王还站着。

雍王当然不高兴让小侄女做皇帝,无关他儿子秦梁的野心,就算没有儿子,雍王也不会支持小侄女当皇帝,就算三个侄子都做不好明君,就算三个侄子继承帝位后会让江山乱上一阵,可这江山依然是秦家的,侄子们的儿子们还有可能再出一个像大哥这样的明君,给侄女算什么,侄女的子嗣就算姓秦也依然是老张家的种!

但大哥不听他的,大哥跟喝了小侄女的迷魂汤一样非要立小侄女,大哥正在用刀子似的眼神盯着他,那些文武大臣们没一个敢跟他站在一起,都是软骨头,雍王就知道,这事已经定死了,他再反对,大哥绝不会轻饶,他骨头再硬,大哥也能给他打碎了!

没办法,雍王无比憋屈地跪了下去。

兴武帝淡然地看着这帮人。

全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女儿的文韬武略能堵住这些人的嘴,毕竟他还活着,无人敢公然忤逆他。

他真正担忧头疼的,他真正想帮女儿却无法帮忙的,全在女儿继位之后。

“麟儿就是朕眼中的二代明君,但朕知道立一个女储君会在朝堂与民间引起多大的动荡,所以朕再给你们两日时间,如果这两日你们能找到朕不该立麟儿的理由,尽管来跟朕说,只要你们能说服朕,朕会接受你们的谏言。